江苏省常州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17年6月

题号 得分

―、积累运用(共20分)

1.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写在指定方格内。(2分) ①xùn(▲)良

②泥淖(▲) .

③胃在胡乱搅和(▲) .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总分 ④大熊猫就像cuǐ(▲)璨的东方明珠,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bīn(▲)危动物。

汉字 注音 【 】【 】

2.下面对《西游记》相关内容的叙述不准确的两项是(3分)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了王后娘娘。

E.《西游记》是清代作家吴承恩所写的的一部神魔小说。主要记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的故事,但是孙悟空最终没有皈依佛门。 3.从去年开始,常州市各学校开展了阅读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完成下列任务。(5分)

(1)【读图片?品广告】学校文学社征集关于宣传读书的广告, 某同学设计的右边这张图片获得一等奖,请描述这幅图片的内容并说出寓意。(3分)

(2)【读启事?挑毛病】学校文学社团邀请了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前来作讲座,某同学拟写了一则启事,请在原文上修改其中两处毛病。(2分)

启事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大阅读》活动,激发同学们热衷文学的热情,学校特邀请了“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于本月25号到校作“文学创作”方面的讲座,地点在学校阶梯教室,请本社团所有学员准时参加。

2017年6月21曰 学校文学社团

4.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几乎拿下了各个年龄段的收视率之最,圈粉无数。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探究《人民的名义》受欢迎的原因。(3分)

材料一:《人民的名义》取材于真实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最后正义必胜的结局是法律和政府对腐败行为的一种态度宣示。

材料二:剧中演员都是一帮老戏骨,他们演技精湛,侯勇饰演的赵德汉将一个“小官巨贪”的心理演绎得惟妙惟肖。连演技秒杀小鲜肉的陆毅都成了被秒杀的小鲜肉。这种演技爆发,也令很多观众从“小鲜肉霸屏”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材料三:《人民的名义》注重塑造廉洁的典型形象,老检察长陈岩石,市委书记李达康忠诚杲敢、一心为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受大家喜爱。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紧扣时代脉搏的用心之作。 5.默写。(7分)

(1)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 (4)马作的卢飞怏, 。(辛弃疾《破阵子》) (5)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6)请默写出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开阔雄浑景象的名句: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9题。(14分)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选段)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一则)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蜀之鄙有二僧: .(3)虽有至道: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9.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2)子何恃而往: .(4)然后能自强也: ..

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完全不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从“嘉肴”说到“至道”,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二)阅读课内语段,完成10?13题。(13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