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

作者:张建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7期

摘 要:信息素养是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梁启超曾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对整个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阐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必将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最终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现在,迎接未来,而好的习惯是信息素养提升的开端。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是要老师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入手,采取合理措施,锲而不舍地坚持,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1.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的学科,学生对这个学科学习的心情是既跃跃欲试又不知如何下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下手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自觉自愿地学习。 如在学习Scratch“街舞表演秀——声音和舞台特效”时,学生看到教师事前制作好的作品,会感觉新奇有趣,有了蠢蠢欲动想动手制作的愿望,但又不知如何插入声音和如何选择适合的音乐。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组内讨论、上机实践来完成。之后再通过同学作品的评讲、对比和交流,激發学生自我完善作品和再创作的欲望,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巧设任务,引导自学,达成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强和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有时效性。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有趣味、有层次和梯度的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期间,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风景名片展示——文本框的应用”一课时,课前我先收集广州具有代表性景点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作为学生学习这节课操作技能的素材,同时也利用这些素材制作了既有横向文本框的作品,也有竖向文本框的作品,在教学中先将这些制作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然后布置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任务一,将“广州风景档案”用艺术字来制作;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素材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点插入图片并修饰。这两个任务的内容是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将其设置为这节课的任务,既可检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又可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学以致用;任务三,按课本“文本框的添加”的操作步骤创建文本框,并输入相关文字。这个是本节课的新知,在让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之前,笔者让学生先看书尝试如何创建一个横向的文本框,再请学生到教师机前演示如何创建文本框并输入文字,之后让同学们完成任务三,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讨和实践掌握新知;任务四,修饰文本框。笔者让同学选择适合主题、自己喜欢和利于观赏的修饰方法来修饰,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和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二、引导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学活动前,教师就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思考问题,让学生去领悟、发现新知。当学生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老师再“拔刀相助”,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如在讲授Scratch“街舞表演秀——声音和舞台特效”一课后,发现学生对这一节课呈现的内容意犹未尽。设想:在现实生活中,舞台表演通常是不止一个表演者,能否在街舞表演秀中增加一个或多个角色?让角色轮流上场表演?能否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完整?基于这些想法,就将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三册23课的课题改为“街舞个人表演秀——广播与接收广播”。当将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同时在课堂上老师提出“1.如何让两个舞者表演时相互不影响?”和“2.如何实现让角色轮流上场表演?”让学生自己去用已掌握知识探索尝试解决,让学生大胆设想,当有的学生提出用控制模块里的等待指令来实现问题2时,我就让他们上机验证,然后再进行讨论和比较;当学生发现用等待指令可以实现问题2,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就提出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的问题时,我才指导学生关注事件模块下的“广播和接收广播”这两个指令。经历过这样的探讨、尝试、再探讨、再尝试……最后,学生完成的作品不仅实现了原来设想的效果,有的还创作出谢幕的场景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迁移,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在于知识迁移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并运用这种知识迁移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习的目的并非掌握知识本身,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这种提高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并培养他们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重复教学,例如,软件窗口操作界面基本相同,由文件、编辑、工具、帮助等菜单组成。在窗口教学中,有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画图、Word、Excel、IE、Powerpoint等窗口的介绍,这些只要详细介绍一个就可以了,其他的运用迁移原理即可解决,这样不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又如,在学习了Word软件插入图片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插入菜单下的选项,这样在之后学习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和表格等时他们都知道如何操作。这个知识也可以迁移到Powerpoint的学习中,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学,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实践。 2.以不变应万变,自我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品应运而生。作为教师不可能把每个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借鉴以往的经验、方法,以“万变不离其宗”的理念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与自我升级,从而养成自学的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自学能力是对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当遇到问题时,让学生借鉴以往的经验或旧知识尝试去解决。当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摆脱依赖老师的心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注重常规,形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好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堂上,上机正确、规范的操作,能帮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操作电脑的习惯。

在教学中也注重实际操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在学习键盘操作时,要强化基本键的重要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手放在基本键上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建立文件夹内容时,强调个人隐私、文件存放的规定,不随意乱动、乱删别人的文件的良好的信息素养;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强调在打开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要先调整窗口最大化,其次选择页宽的显示模式;再选择合适的输入法,然后才开始文字编辑操作。目的是养成合理操作步骤常规习惯。

五、与学科整合,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