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 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 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 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可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1、家庭农场的内涵,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农户拥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能够自主经营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组织。

2、家庭农场与小农经济有何区别,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经济.生产的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农产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3、家庭农场的类型和特征,

按经营方式:不雇工型和雇工型;按经营内容:专业型和综合型;按农场主要劳动力从事工作的产业性质及家庭农场收入构成:专营型和兼业型;按经营规模和销售额:小型家庭农场、中型家庭农场、大型家庭农场。

特征:(1)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2)经营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3)生产技术现代化。(4)组织管理企业化。(5)农民技能、思想现代化。(6)与多种经营组织结合发展。 4、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经营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国外家庭农场的土体所有权均以私有制为主, 但是在经营中又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和 分离两种变动方向; 农业经营规模都经历了农场恕不减少和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 并且仍有 继续扩大的趋势;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由多种经营、全称经营向专业化经营方式转变。

5、农地经营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一个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土地资源丰缺的程度。(2)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3)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对象要求有不同的农地规模。

6、我国家庭农场应如何确定经营规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