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研究生院 (2016-1)
一、前 言
学科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最重要体现,学科竞争是大学竞争的基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同样也不会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因此,学校始终坚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继续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同时在多年的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以及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十三五”期间以建设一流学科为抓手的学科建设规划,对于在“十三五”进一步增强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为“十三五”后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一)学科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至“十二五”末,我校学科建设已基本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国内,主要学科已达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个别优势学科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基本形成。目前,在传统学科领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入国家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前3名, 口腔医学、基础医学和护理学三个学科分别进入国家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前6名、前7名和前10名,临床医学在国家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18,由第三轮国家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前60%进入前40%;内科学(心血管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
1
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连续两轮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药学、特种医学和护理学三个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在以ESI学科排名为标志的学科领域,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五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我校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江苏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同时,培育建设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至“十二五”末,七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了学校所有医学一级学科,学校设有基础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特种医学七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就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的建设而言,学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校层面对学科建设进行前瞻性设计和布局,是统筹规划和合力建设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的重要保证;
2、就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的建设而言,学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快一流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是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和提升学科建设成果的关键;
3、就国际上科学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而言,学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加快形成基于相应理念的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的建设思路。在继续重视传统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布局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为切入口的交叉学科的建设,积极探索以精准医疗以及大数据为标志的新兴学科的建设,为引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进行融合以及临床提升战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
4、就临床学科的建设而言,学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流临床学科的建设以及提高临床学科的影响力是学校创建一流医科大学的重中之重,加强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是提高
2
学校临床学科的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南迁会使临床与基础结合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更显突出。
5、就一流学科建设的完整性而言,学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流课程和特色课程以及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6、就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的动力而言,学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体制机制和绩效的改革和创新在学科建设中,尤其是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中起到关键的保证作用;
7、就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而言,学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十三五”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学科建设的机遇
国务院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部委省共建南京医科大学是学校在“十三五”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稳步迈进的重要遵循和良好机遇,因此,我校 “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必须充分体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等基本原则,并以此理念统领我校的“十三五”学科建设。
(二)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十三五”的学科建设应在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学校层面重点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路。始终围绕以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目标进行学科建设,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