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进程及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十年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进程及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作者:赵聪聪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

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萌芽之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流行音乐并未等到官方的认可,处于“地下”传播的模式。以改革开放为节点,中国流行音乐的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也随之开始,研究范围不断扩展。至今日,关于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及现状的研究已成为流行音乐研究中一个最为庞大的群体,内容已涉及民族化进程、各时期代表人物、多种音乐风格等各个方面。 1、关于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进程及整体发展情况的研究

关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少人首先想到的问题便是——这么一个舶来品是如何在华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于是,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研究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理论研究进程上从未间断的课题。郑恺名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硕士论文截取了流行音乐民族化的三个阶段,总结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风”、“中国风”三个不同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特征,并针对“民族化”一词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施咏的《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一文将民族化的研究对象缩小,针对于上个世纪的黎锦晖时期,“将其时代曲创作民族化探索的历程分为萌芽、探索、兴盛、变异四个时期”,细数了一系列经典之作。 在中国流行音乐研究领域之中,有不少文章着重对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深究其发展背景与变化原因,并对中国流行音乐现状进行总结,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如张嘉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以梳理历史的方式,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对不同时期中国流行音乐中所包含人文价值观念进行分析,中国流行音乐实现了从发出呐喊、徘徊前进再到追求自我的价值观变迁。此外,《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等文也运用了音乐史论、美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做出了梳理,对其现状与特点作出简要的理论判断。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极具影响力,因此,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应在传统音乐中得以体现。《中国流行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多维嬗变》一文,举例当今中国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的翻唱、改编和借鉴的歌曲,认为经过长期的调整,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皆改变了其原有的一些文化特性,相互取长补短,创造出了新的文化样式。雷美琴的《中国流行音乐30 年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的回顾》一文,将改革开放之后,理论研究人员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看法从质疑到认可再到深化的态度转变过程做出了全面的分析。还有例如《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困境与突破》一文,针对从国际范围和音乐受众反映上讲的中国社会的流行音乐并不“流行”这一问题,提出了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多内涵少等问题,其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现存问题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与此文章思想表达一致的还有杜巧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一文。此外另有一篇名为《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陆流行音乐影响的争鸣》的文章,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分析了港台及大陆流行音乐在艺术创作、理论分析等方面的不同发展。

2、关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

自上世纪的“大上海时期”流行音乐在我国开始生根发芽起,至2017年,中国流行音乐已经历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黎锦晖到周杰伦可谓名家辈出,因此,关于流行音乐发展的研究之中,便不得不提其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当今看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的第一功臣非黎锦晖莫属,2008年《中国艺术报》刊登了付林的一篇文章,《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黎锦晖》,文章简述了这位出生于19世纪末,功成于20世纪初的流行音乐巨人的一生。无可厚非,黎锦晖于中国流行音乐的意义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常常会忘记“黎氏八骏”中,另一位对中国流行音乐有巨大贡献的人——黎锦光。也有不少文章讲述了黎锦光走南闯北的求学生涯,针对其乐曲题材中的女性视角等元素,总结了黎锦光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历史意义。(《黎锦光歌曲创作特色研究》等文) 时间继续推进,进入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那是一个港台流行音乐与摇滚音乐盛行的年代。邓丽君的歌声、崔健的呼喊,回荡在那个开放与保守并济的年代。正如李爽的论文《邓丽君——中国20世纪流行乐坛划时代里程碑》中写的那样,这个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人,从哼着民间开始,在日美歌曲的影响下,对中国音乐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极为积极的意义。也有人在邓丽君的演唱方面进行了分析,称其为“流行音乐的经典之声”(《流行音乐的经典之声——邓丽君演唱艺术赏析》。正如笔者每每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心中只剩“细腻”二字可表达,着实令人叹服。当然,八、九十年代还是一个“叛逆”的年代,崔健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浅析崔健个人音乐发展历程》等文从其成名作《一无所有》开始讲起,结合了大量的文字与音响资料,重点分析了他音乐中所释放的个人品格与自我的表达,其音乐折射现实,反映了时代众生的想法,为中国摇滚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与上文,李宗盛与刘欢的音乐更加真实的横跨了两个世纪,可谓中国流行乐坛的常青树。硕士论文《李宗盛华语流行歌曲创作研究》中以时间顺序分别对李宗盛音乐创作进行梳理,对其歌词的视角平民化、题材生活化等特征进行综述。与李宗盛相似,刘欢的音乐同样影响了几代人。现有文献之中不少对其作品与唱法十分关注的文章,其中《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一文对刘欢的艺术之路展开了历时性的描述,并从其生理条件、艺术修养等方面其演唱风格形成的原因。此外《刘欢音乐作品流行的成因和启示》一文指出刘欢音乐的审美与文化取向紧紧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特质,提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要更加贴近大众,进一步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对于21世纪而言,流行乐坛进入了偶像制的世界,而作为流行音乐新一批偶像代表——周杰伦,无论在演唱、创作,还是曲风得变革角度,都可谓极具代表性,但因时间距离较近,关于其的研究成果并不十分丰富。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有人不仅对周氏“嘻哈风”与“中国风”的表演风格进行了总结,还对周杰伦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张力”进行了阐述(《从音乐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角度探析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创作特征》孙建海)。这篇文章虽然内涵不是十分深刻,但其贵在对周的总结与归纳相较于其他文章来讲更為全面。对周杰伦的研究除音乐界外,一篇来自新闻学的硕士论文也表现的十分优秀,即姚雪乔的《周杰伦流行音乐话语分析》,它引用了引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批判话语分析等新闻专业领域的知识,将周杰伦音乐在词曲创作、音乐主题等方面进行剖析,体现出周氏音乐中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表达,这些内容使此文章显得更加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每个领域,每个时代,皆有其代表人物。而流行音乐在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也必须伴随人的参与,每个代表人物的身上不仅包含着音乐本身,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他们是一个时代人文发展的象征,他们的音乐背后映射着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但笔者发现,在如此重要的领域,可贵的文献却委实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去真正探讨每个代表人物背后文化属性的文章则更少,但这也许不能全然归咎于撰写者本身,中国流行音乐的道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

3、关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不同音乐风格的研究

中国流行音乐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如今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的音乐风格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欧美流行音乐的继承,它已融入了我们自己的骨血,中西合璧,内外兼修。中国流行音乐正在朝着多元并存的局面发展,摇滚与西北风、爵士与中国风等等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齐聚于中国大地。关于不同风格音乐的研究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 关于极具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风格种类主要有早期的西北风与现今的中国风、古风。其中发表于《人民音乐》的《从伤痕到主流城市化的草根流行歌曲“西北风”》一文中,以具体谱例结合对付林、金兆钧、黄燎原等乐评人的采访,表达出“西北风”音乐中 “草根文化的城市化”与“伤痕式的主流化表达”这两种看似自身矛盾却平衡统一的概念。继“西北风”音乐之后。“中国风”又再次引发了流行音乐界的民族情怀,与“西北风”相比,“中国风”似乎显示出了更加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例如《“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马珺)等文便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代文学、新闻学对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进行阐释。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众歌颂中国风的文章里,王志辉独树一帜的提到“中国风”音乐在审查制度、评判依据存在误区、在其艺术性与风格角度依旧存在误读等问题,笔者认为他的《“中国风” 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是一篇对于“中国风”音乐研究较为全面的文章。此外,上文提到的马珺之文也提到了现今的演变的“中国疯”问题,为中国风未来的发展提出警醒。关于“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涉及到的文章有《“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等文,别分析了“中国风”音乐在曲调、词作、多元审美方面的特点。而《新世纪十年“中国风”歌曲研究》等文运用多种研究方式对流行音乐进行了综合研究。近年来我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与“中国风”音乐较为相近的音乐风格——古风,有人对古风进行过以下叙述:“‘古风音乐’是使用带有架空小说性质的背景故事或画面意象作为音乐的整体创作概念,曲调写作多用五声或者七声民族性音阶,歌词有文言化倾向的新生流行音乐类型,风格可归类到 New Age 音乐(新世纪音乐)。特点则是歌词古典雅致,宛如诗词歌赋 ;凸显民族性曲调,多用民族乐器进行演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这是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