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是要教师平时教学中落实的,本节课内容较多,针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简单,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板块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地质构造可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程序,使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不脱离老师的手掌心。 3、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源于现实生活的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质构造的学习就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投影资料】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默记板块名称一分钟。

接下来结合示意图思考课本p37习题,此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点评。最后用图表总结板块运动队地貌的影响,将内容系统化 【过渡】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各种地形图片,从中引出,地表并不都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甚至断裂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概括地质构造的两种形态,首先介绍褶皱,此过程可通过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的两种类型背斜和向斜,对比二者的形态及形成的地形,讲明地形倒置的原因,说明判读方法 接下来关于断层,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关于断层的两种类型可以利用模型来展示,在此过程中可以让两个学生来共同演示,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最后介绍两类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及一些典型的地貌。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学习参与度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简化。只是内容较多,时间较紧迫。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说课稿(二)

北师大株洲附校 戴友斌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貌(地球表面形态)是陆地环境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貌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界面,也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的场所。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节岩石内容的继续,又可以通过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都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据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形,及其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②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②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难点:①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的原因;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说学情

1、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

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主要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不够。地质构造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而且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图形分析涉及区

域知识,对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难度较大。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

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比较法、启发法、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实物演示法。

内外力作用采取对比学习的方法,以加深印象,同时学会比较归纳的方法。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设置一些具有启发式的问题重点分析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地质构造学生比较陌生,采取读图分析、启发、实物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采取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

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动画,更加直观,同时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个难点,采用竹片来演示,更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四、说学法指导

要提高课堂效率,学法指导很关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状况,这节课的学法指导主要如下:

1、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色,读图分析是学生学好地理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图片很多,地图容量很大,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地质构造示意图。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是要教师平时教学中落实的,本节课内容较多,针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简单,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板块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地质构造可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源于现实生活的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质构造的学习就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提出本课要学习的课题“地球表面形态”,告诉学生它指的就是“地形”,让学生说说他们都知道哪些地形类型(联系初中知识)。

学生说了他们所知道的地形之后,提问“地球表面是不是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呢?”

(投影)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是什么力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2、内外力作用——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比较归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教师指导读图分析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投影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①指导学生读图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与范围。 ②引导学生注意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边界类型。

③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是本节的重点之一,突破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连线游戏来探究不同板块边界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板块运动: 形成地形: 陆陆碰撞 高大山脉、高原 海岸山脉、岛弧

陆海碰撞 裂谷、海洋 海沟

板块张裂 海岭(大洋中脊)

讨论连线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因为初中学过,大部分没有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疑难的地方进行讲解,海沟和海岭的形成容易形成误区,通过示意图或动画来讲解清楚。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读图分析、启发、实物演示相结合

教师简单介绍地质构造的两种基本形态。首先介绍褶皱,此过程可通过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的两种类型背斜和向斜,让学生对比二者的形态,并让学生思考它们分别会形成什么地形。然后通过课本39页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形倒置的现象,并通过掰断竹片的过程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来讲解地形倒置的原因,突破难点。

接下来关于断层,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一些典型的断层地貌。

5、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学生讨论探究活动】“争做合格的工程师”

探究一:左图地质构造中如果含有石油、天然气和水,油气井和水井应该打在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

探究二:如果要在右图所示地区修一条东西向的隧道,你认为应该修在甲处还是乙处?为什么?(提示:从工程安全性和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探究三:在大型工程选址中遇到断层时怎么办?为什么?

6、设置练习考察学生学习情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