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寨村简史

木寨村简史

第一章:村寨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地理环境:木寨村位于核桃乡北面,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面积7.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60米,地形较平整,属山河小盆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平均为26摄氏度,年平均的气温16摄氏度,平均降水量980毫米,无霜期312天,无酷暑和严寒,四季分明。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

(二)生态环境:木寨村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退耕还林以来,植被得以很好的恢复,森林覆盖率为 %,以松、杉、柏、杨等乔木为主,野生药材较多,近年山上已较多出现野鸡,野兔、刺猬等禽兽,大型野兽于20世纪60年代前已绝迹,现还未发现。 木寨村相同两个小盆地,一个谢寨,一个马白寨。谢寨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弯弯曲曲从盆中穿过。特别是春天,沿岸翠竹青青,杨柳依依,桃红李白,明丽鲜艳,景色迷人(图),马白河两岸,当近千亩油菜花开放时,茫茫金海,河流如一条银蛇舞动其间,妙不可言,且前河两岸已种上300多科柳树,改进了河堤近700米。

(三)人文景观:木寨村马白寨是新打造的白族村寨,入寨口建有牌坊或寨门一座。寨门四颗柱子上正反两面分别绣刻两幅对联,正面两幅为;金陵奋起聚鹿窝图自强任潮流激荡,白寨复兴逢盛世谋发展庆国运恒昌。励精图治全民营造强村富寨,同气连枝各

族共享秀水灵气。反面两联为:民意殷切物阜年丰乡村美丽农家乐,国恩浩荡政通人和华夏文明百姓安。满目青山舒锦绣,一路碧水洗尘嚣。寨子后山为观音山。山顶有观音庙,内有石观音和木雕观音像,石观音侧面岩壁上流出一股细泉水,四季不断,清澈甘冽,当地人称为“圣泉”,凡上观音山的人都要喝上几口,顿觉神清气爽,有的游客还要带上一瓶回去与家人分享,观音山向前建有一长形凉亭,两边亭柱上有一副对联,一联为:“银台圣水沾法雨,紫竹神风拥慈云。”一联为:“依山实在心志净,凭栏空阔觉悟高。”观音山半坡处建有一长亭供爬人小憩。长亭两边各挂有一副对联。一联为;“已历千寻欲小憩,更上百尺揽大观。”一联为;“满目山河舒锦绣,半亭风雨爽精神。”20世纪60年代和近年来,凡逢农历2月19观音会日,周边群众都要上山祭拜观音,多达上去千人,平时香火也旺。

(四)主体少数民族的族源迁徙 木寨村下辖十个村民组,共733户,2743人。全村居住着汉、彝、白、苗、穿青人等多个民族,其中,主体少数民族为白族,占全村人口的46%。该村白族是大方县白族的一部分,是“龙家人”“南京人”融合的民族共同体,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同为白族的,“龙家”是古代“牂牁诸蛮”的后裔民族与爨僰群体融汇的民族,主要分布赵、谢在黔中、黔西一带。“南京人”是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入黔的将士和建文四年(1402年)“扈寻建文帝”入黔的臣民。这些将

士臣民先后入黔后,经反复接触,认为“龙家一族”心地和平,堪以为援,遂于永乐(1407年)正月,“龙家,南京人”代表了今息烽县鹿窝 望山合姓结盟,36姓合为赵、谢二姓(“龙家”“南京人”多赵、谢二姓),成为大姓氏族,做到一夫受虐,赵、谢同争。明天启二年(1622年),贵州彝族首领安邦彦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头领起义反明,先后攻下瓮安、晴隆、普定等,继而围攻贵阳。贵州巡抚王三善率兵进行残酷镇压。“龙家”“南京人”被迫逃离水东,(鸭池河以东),向明军威胁较小的彝族土司腹地水西(鸭池河以西)地方迁徙。进入水西后,依其土司制度,听其约束,分散在土司管辖的荒原上,“插标杆为界,请照管业”,至其清百余年间的转徒多方,终于落业今木寨村,至今200余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方县“龙家”,“南京人”多自报民族成分为“南京”族,一直是贵州未定民族,1987年7月省、地民委组建了“贵州民族识别考察组”赴云南大理进行详细考察,认为贵州“龙家”“南京人”与大理的白族在族源问题、地域关系、居住环境、社会性质、语言特征、房屋结构、服饰特点、建筑工艺、丧葬习俗、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13个方面相同或相似。1988年,根据民族意愿,报经省政府批准,“龙家,南京人”认同为白族。

第二章 语言文字

木寨的白族没有文字,白族先民的语言为“龙家语”,属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