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水实验指导书解析

(2)测定浊度的仪器及药品。

(3)200mL烧杯6个,取水样测浊度用。 (4)50、100mL量筒各6个,秒表2块。 (5)原水自配 4.实验步骤

(1) 熟悉实验设备:冲洗来水、排水的管路系统、转子流量计等。

(2) 用自来水对滤料层进行反冲洗,测量一定的流量(400L/H、500L/H、600L/H、700L/H、800L/H、

900L/H)时滤料的膨胀率。 (3) 关闭反冲洗来水,开滤池出水,让水面下降到砂层上10一20厘米处,关闭出水。打开原水

进水阀,待水位达到溢流高度,再开滤池出水,进水流量为60L/H左右,调节出水阀使滤池进水稍有溢流,以保持滤池进水水位恒定。此时记录各点测压管的水位高度。 (4) 每隔半小时测进水、出水浊度和各测压管水位,运行1.5一2小时后即可停止滤池工作。并进

行反冲洗。观察冲洗水浑浊度变化情况。 5.实验结果及报告

(1)实测并绘制实验设备草图。 (2)计算并填写下列表格。

(3)绘制过滤时滤料层水头损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4)绘制过滤效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5)绘制滤料层膨胀率与冲洗强度的关系曲线。 (6)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及存在问题。

实验报告

日期: 滤池号: 滤池直径: 断面面积: 原水: PH: 平均水温度: 平均流速: 1 滤池反冲洗 时间 分钟 砂层 膨胀率 % 冲洗水 温度 ℃ 冲洗水 流量 L/H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冲洗水 强度 L/m2 H 冲洗排水 浊度 备注

11

2 原水的过滤 时间 分 水位CM 流量 L/H 滤速 M/H 原水浊度 出水浊度 滤池水面 滤层 1# 滤层 2# 滤层 3# 滤层 4# 滤层 5# 滤层 6# 滤池出水 6.思考题

(1) 不同滤速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2) 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和提高过滤效果的措施?

12

实验五 臭氧脱色实验

1. 实验目的

(1)掌握臭氧发生的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 (2)掌握臭氧用于水处理的实验方法 (3)熟练掌握稀释倍数法测定染色废水。 2. 实验装置与仪器

(1) 空气泵(2)缓冲罐(3)臭氧发生器(4)流量计(5)脱色反应器

(6、7)尾气吸收塔(8)水泵(9)废水槽

图1. 实验流程示意图

(1)臭氧脱色实验装置及CF-G-3-10G臭氧发生器 (2)50mL具塞比色管10个,记时秒表1块。

(3)1000mL量筒、5mL移液管、吸耳球各1只。 (4)待处理废水。 3.实验步骤

(1)熟悉臭氧装置流程和仪器设备,管路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完好。 (2)向脱色反应器注入废水

打开排气阀门⑤,接通水泵电源,并同时打开进水阀门①,观察脱色反应器进水水位,达到10L时迅速关闭进水阀门①,断开水泵电源。 (3)向脱色反应器通入空气

关闭阀门⑤,打开阀门⑦,接通气泵电源,并迅速打开阀门②,微调阀门④使进气流量控制在4~5L/h。

(4)向脱色反应器通入臭氧反应气

接通臭氧发生器电源,开始计时,每隔5分钟取1次样(10~20mL),取样时关闭阀门②,打开阀门③(每次取样前放掉上次留在管中残样20mL),取定样后关闭阀门③,迅速打开阀门②。臭氧投加量10g/h。

(5)水样全部取完后,先断开臭氧发生器电源,再关闭阀门②,打开阀门⑤和阀门③将脱色反应器内废水全部放掉,以便下次使用。 (6)实验记录 反应时间t(分) 稀释倍数(倍) 0 5 10 15 20 25 30 4、实验结果与报告 (1)绘制实验流程图

(2)用国家规定的稀释倍数法测出稀释倍数填入表中

13

(3)绘制脱色率与脱色时间关系曲线

脱色率=(原水稀释倍数—经t时间处理后稀释倍数)/原水稀释倍数 (4)估算处理1吨该废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消耗的电费 5、思考题

(1)国家规定的二级色度标准是多少?达到二级标准要求费用是多少? (2)你对本实验有何建议、改进使处理效率提高,处理费用降低?

14

实验六 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

1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活性污泥法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活性污泥法的操作指标及监测方法。 2.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人工培养和驯化的微生物群体去分解氧化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通过生物化学反应,改变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再把它们从污水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所谓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包括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等。细菌是净化功能的主体。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是通过细胞膜而被细菌吸收的;固体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是先由细菌分泌的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人细胞而被细菌利用的。

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被分解氧化,从不稳定需要耗氧的状态转化为不再需要耗氧的状态,最终生成CO2和水。按照代谢产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成: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部分。

微生物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将一部分合成新细胞,而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以获得能量。与此同时,一部分微生物细胞物质自身也在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叫作做生物的内源呼吸作用,它在有机物接近耗尽时,成为微生物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这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可用物料平衡关系图表示:

基质氧化产生能量 最终产物CO2、H2O、N、P 基质(废水+O 中的有机物)

合成 内源呼吸 最终产物CO2、

-新细胞 H2O、NH3、P

非生物降解性产物

3.实验设备与材料:

(1)空气泵、真空泵、烘箱、水槽、气体流量计

(2)分析天平,全玻璃回流装置

(3)烧杯、布氏漏斗、滤纸,量简等。 4.实验装置图

5.实验步骤

(1)从污水厂取回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测定温度。将污泥装人水槽中,并调节温度与污泥温度一致,打开气泵,进行闷曝12小时(以上工作由指导教师做)。

(2)停止曝气,使污泥自由沉降至液面高度的1/2以下,吸出上清液。

(3)将污水加入曝气槽内,至原液面高度,同时开始曝气。7—8小时后,认为污水中有机物

15

已经被降解,即反应完毕。

(4)用100ml量筒取100ml曝气槽内混合液,静止30分钟测SV30,记录。

(5)停止曝气,使污泥自由沉降至液面高度的 1/2以下。吸出上清液。测定出水的 COD 浓度。 (6)同时将测完SV30量筒内的污泥进行抽滤或过滤,烘干2小时,测污泥浓度X。 (7)重新加人污水,重复3~6步骤的操作。 注意事项:

① 曝气槽内混合液的温度须保持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得超过1℃/h。 ②曝气槽内混合液中的营养配比要保持在C:N:P=100:5:1

③每次进水温度要求与混合液温度一致,且进水浓度及水质应力求稳定。

5.实验结果整理

(1)实验记录: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进气时间 小时; 曝气槽内温度: ℃; SV30 污泥浓度(X) g/L 进水 COD mg/L; 出水 COD mg/L (2)实验结果;

1)污泥容积指数SVI= (SV30(百分数)/X )×10

2)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率=[(COD进—COD出)/COD进]×100% COD进=(本次进水COD+上次出水COD)/2

3

3)曝气槽容积负荷FV=(COD进×V×24×1000)/(V×t)=COD进×24000/t kgCOD/md 4)污泥负荷Fr=(COD进×V×24×1000)/(X×V×t)=(COD进×24000)/(X×t)

kgCOD/kg污泥d

以上二式中:V是曝气槽容积 t是曝气时间(h) 7.问题讨论

(1) SVI 的正常值在什么范围内,其值不同表示污泥性能如何? (2) 容积负荷、污泥负荷是怎样定义的?

(3) 曝气槽混合液中营养比是多少?比例失调会有什么后果? (4) 结合本实验结果,讨论该曝气槽中的活性污泥性质如何?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