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反思-精品教育文档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对一堂初中英语阅读课进行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本人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对自己的一堂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为九下Unit 1 Asia Reading板块阅读材料 “Two cities in China”。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亚洲几个国家的概况和文化。

2.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本课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在语境中领悟本课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的含义。(2)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本,获取文本概要、基本要素以及细节信息。(3)体会并理解文本中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介绍。 二、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先复习前一课时Millie给来亚洲的交换生介绍的中国物品,激活学生已学知识,活跃气氛。然后自然导出Millie想给交换生介绍中国的两个城市。 Step 2. While-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1.预测。让学生对北京的几个景点进行预测,激活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为进一步理解文本作铺垫。

2.略读,获取北京主要景点。师:Please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find out how many attrac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What are they?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ttraction”? 3.扫读,找出特定信息。

⑴ The Palace Museum.师:Read paragraph two quickly, and answer what it is also called? Who used to live there? When was it turned into a museum? What can we see in the Palace Museum?

⑵ Tian’anmen Square.快速阅读第三段,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完之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升国旗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 ⑶ the Summer Palace. 快速阅读第四段,让学生填空:The Summer Palace is a large garden___. 并且提问:Why was it called The Summer Palace?

⑷ the Great Wall. 快速阅读第五段,进行文段填空,并且进行Further thinking: What spirit of our nation does the saying show? 让同学们思考以后进行分享,以提升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尊自强的感受。 All about Guilin.

交?Q生参观完北京的著名景点后我们来到Mei Fang的家乡桂林,体验桂林的美丽自然风光。自然过渡到第二篇文本的学习。 1. Watch a video about Guilin’s natural beauty. 师:

Have you ever been to Guili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Guilin? Let’s watch a video. 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Can you use a proverb to express the beauty of Guilin?

In Chinese, it means “桂林山水甲天下。” 2. 由总到分感悟桂林之美。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然后通过任务型阅读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本,并且在表格里面对几个重要景点进行超链接深入体验自然风光之美。 Step 3. Post-reading:

1.小组讨论。给四人小组3分钟时间讨论文本中反映作者对家长的情感并且找出相关词句。帮助学生巩固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进行语言练习。讨论活动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感知和体悟,为后面学生自身的情感做铺垫。2.编创对话。创设真实的情境:你的笔友Chris 正在作为交换生在北京,元旦期间想参观中国,他在了解了北京,桂林之后,想征求你的建议,是去参观北京还是桂林或者来你的家乡南京?让你和Chris进行对话,征询意见和提供建议。3.印象中国。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初交换生。 三、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进修反思,认为本节课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以下几点:

1.以语篇为依托,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本课摆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