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活的媒介传播、经工具、器械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传染病的控制:1控制传染源,疫情的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封锁、扑杀、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和防鸟。3保护易感畜群: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6. 了解动物易感性。理解特异性变异状态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7. 理解疫源地概念,掌握疫点、疫区的划分,了解自然疫源地的概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疫点或疫区: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叫。

8. 理解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及爆发的概念,会根据流行特征判别流行的类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型、流行性、大流行。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呈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出现散发的原因: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2某些病说我隐性感染比例较大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猪瘟。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呈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如猪丹毒,猪气喘。

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猪瘟,新城疫。 大流行:在口蹄疫、牛瘟、流感等都出现过。

爆发:一般认为,某种传播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9. 掌握流行过程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影响传染病的季节性因素,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有关传染病——4个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

动物的易感性。4个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大流行。2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1. 理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掌握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了解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含义及其差别不同。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全球范围内不容易,一定地区内消灭某些疾病是可行的。 疫病的净化: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的技术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消除的传染性控制方法。

2. 了解疫情报告制度的意义,掌握疫情报告的方法。

疫情的报告: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医站。

3. 了解临诊诊断的意义,通过临诊诊断能对某些症状或病变典型的病例进行认定。力求掌握实验室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生物学或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疫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畜所必须的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临诊综合诊断;初步诊断,提供参考,缩小诊断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1流行病学诊断;应注意,a本次流行的情况,b疫情来源的调查c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d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2临诊诊断;有局限性,对病初级及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3病理解剖学诊断,有时特征性病变可以为诊断带来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2微生物学诊断3免疫学诊断4分子生物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4. 理解检疫的概念,检疫的分类及其在防病中的意义。

动物检疫的概念:指由非法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运用强制性手段,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及卫生安全实施检查、定性和处理,并给出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动物检疫的种类:1国内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2国境检疫包括入境检疫、出境检疫和过境检疫。

5. 理解隔离、封锁的概念,掌握隔离、封锁的的方法,熟悉有关封锁的措施。

隔离:指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中进行单独饲养和防疫处理的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可将全部受检家畜分为病畜、可疑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