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各章重点归纳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定义:

?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原则

? 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 ? 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2、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3、 生产法:又称部门法(sector approach)。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反映GDP的来源。

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三种核算方法总结 ? ? ?

生产法(增加值法) GDP = 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支出法 GDP = C + I + G + (X - M)

收入法 GDP = 工资 + 利息 + 租金 + 利润 + 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 + 折旧 总产出 ≡ 总收入 ≡ 总支出 1)产出=收入。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第三节 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

(一)含义: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二)构成:NDP=C+In+G+(X-M) (三)与GDP的关系:NDP=GDP-折旧,因为:In=Ig-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

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一)含义: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 (二)构成: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三)与NDP关系: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1、减间接税: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 2、 减去企业转移支付:企业转移支付的接受者(企业捐款接受者和赖帐者)未提供劳务,所以它不属于要素收入。 3、 政府补助金不计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

(一)含义: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二)与NI的关系: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 1、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利润: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补助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一)含义: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以后的金额。 (二)与PI关系:DPI=PI-个人所得税 (三)构成:DPI=C+S

NDP= GDP -固定资产折旧

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补助金

PI= 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 = DP=I PI -个人所得税

第四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Nominal GDP)——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 (Real GDP)——选定某年为基期,用计算期同基期比较的物价指数的变动来剔除隐含在名义GDP里的物价变动,由

此得出的GDP称为按基期货币计算的实际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总产出=总支出 总产出=总收入

一、两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和厂商

—收入角度(总供给):GDP = C + S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收入 = 支出: C + S = C + I 投资 = 储蓄: S ≡ I

二、三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厂商、政府 三部门中,包括政府部门。Y=GDP

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 。

所以: C+I+G = Y = C+S+T,

即 I+G = S+T , I= S+(T- G) (T- G)为政府储蓄 投资=储蓄的恒等式仍然存在。 三、四部门模型: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的构成:居民、厂商、政府、外国(对外经济关系)

—收入角度(总供给):GDP = C + S + T + Kr —支出角度(总需求):GDP = C + I + G +(X - M 收入=支出: S + T + Kr = I + G +(X - M) 投资 = 储蓄: I ≡ S + (T – G) +(M-X+Kr) 投资 = 私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国外储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两部门模型的假设条件

1、经济社会中只存在消费者和企业(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2、所有厂商均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产品

3、在经济社会中,需求决定供给

凯恩斯定律: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 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2、公式国民产出(国民收入)= 总支出(总需求) E(AD) = c + i

国民收入核算:实际产出 = 计划产出 + 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 非计划存货投资 = 0 3.投资=储蓄

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 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2、消费函数的形式:c=c(y)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βy——引致消费,随收入变动而变动。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简单线性消费函数: c = α+βy (1 >β> 0)

a-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βy-诱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β-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 3、APC与MPC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

APC?cy<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APC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 MPC: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MPC= ?c/? y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