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

家校八课时听课感悟 ——好习惯的养成

一年一班 方子萱家长

昨天有幸参加了刘老师的讲座——好习惯的养成,这次请到的是清华大学的心理学家王晶教授,整场活动100分钟,收获良多,从这次颇具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学习指导,我身为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现了自己的太多不足,同时也庆幸自己得到了科学的指导。我所得到的最大感悟即是:在我们成就自己的孩子之前,要先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身教大于言传

常言道言传身教,育儿这么多年,越来越发现,身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家长的行为举止是可以从他/她的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优秀,有礼,健康,积极,那么首先我们一定要是这样的人。试问我们家长在沉迷韩剧美剧,手机游戏,麻将跳舞时,我们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好好学习,积极社交呢?在我生育了第二个孩子之后,起初是为了减肥,我开始了跑步锻炼,我从小就是一个体育非常差劲的人,这一年多以来我从最开始的3公里慢慢增加到8公里,10公里,甚至参加了“汉马”的12公里健康跑。现在我已经不仅仅将跑步当做一种运动,而是希望通过自己每周固定的锻炼可以向我的孩子们传递这样的讯息:坚持,凡事贵在坚持;超越自我,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虽然不知道我年幼的孩子们能否明白妈妈的苦心,但是我会坚持下去。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时间管理意识的人,我们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者;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身体健康,善于运动的人,我们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有健康管理意识的人;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做事利索不磨蹭的人,那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正如圣严法师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用来成全父母的菩萨。教育子女的对象不仅仅是孩子,更多地时候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才会将这一切

“复制成”他们的样子。教育是一种修行,是我们的孩子在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摒弃家长的虚荣心

王晶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父母一定不可将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无意义的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具备可比性。可是我们扪心自问,在每一天的作业中,在每一周的测试中,我们家长反反复复犯过多少次这样的错误。听了王教授的指导,不禁汗颜,自责。我从小最反感我的母亲将我与她口中“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可是成年后,我在重演我母亲加诸在我身上的错误。现在的很多孩子,在校外学习才艺,学习奥数,学习英语等等,因为“同龄人”皆如此,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我们家的孩子也要学,我们无视孩子的兴趣,无视孩子的需求。我们的这种比较和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真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仅仅出于我们身为家长的虚荣心呢?本土作家池莉曾写过这样的文字:“潮流的力量太强大了,几乎人人都被潮流裹挟,身不由己跟着跑。大家都在逼自己的孩子学习,用超大量的课本知识全部侵吞孩子自然生长的生命知识和生命快乐。”

我们希望孩子优秀,却忽视了他们的快乐,身为家长有时更在乎的是“自己的脸面”,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祟,家长往往自私地侵占孩子们的休闲玩乐时间,并冠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去学习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我们是在以社会的成功学标准给我们的孩子贴标签。这其中投射的是我们对自身的不确定,是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你要考名牌大学”,“你要全面发展”,“你以后要出国留学”......王晶教授说,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你认为应该成为的人。快乐的孩子,得到不断正强化的孩子,才能真正养成好习惯。

我希望我作为家长,作为母亲,有强大的自我力量能抵挡得住所谓的社会趋势,不以狭隘的成功标准要求我的孩子,那么首先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其次,善于发现他的优点,提供平台,不断强化。比如,聂知行爱画机器人和各种武器,我就送他去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我也不强调爱画画的他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走什么样的路。我摒弃身为父母的无意义的虚荣心,以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成长为大前提,让他们成为自己真正的样子。做到:爱你,如你所是而非我所愿。愿大家一起共勉。

这次的家长学校,我收获良多,不仅仅是这一些只言片语,真心地感激教育局和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希望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常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