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是因为压缩双电层,降低胶粒间静电斥力而致。( ) 15.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 ) 16.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 ) 17.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
18.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沉淀,加入电解质液也可以使胶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19.大分子溶液与溶胶一样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 20.絮凝作用与聚沉作用的机制相同。 ( ) 三、填空题
1.粗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主要包括混悬剂、( )、( )、( )等等,它们的粒径在( )范围内。
2.胶体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主要包括纳米乳、( )、( )、( )、( ),它们的粒径一般小于( )。
3.沉降速度v可用来评价粗分散体系的( )稳定性,V越小说明体系越( )。 4.微粒分散体系丁达尔现象的本质是( )。 5.微粒分散体系布朗运动的本质是( )。 6.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是( ). 7.微粒大小的测定方法有( )、( )、( )、( )、()、( )、等。 8.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性质有( )、( )、( )。
9.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微粒粒径的变化、微粒的( )、( )、( )、( )、和( )等。
10.微粒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速度与粒径大小成( )比,其他条件相同时,微粒越小,移动越( )
11.电解质的离子价数( )、( )、等都会对絮凝产生影响。一般离子价数越高,絮凝作用越( )。
12.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理论包括( )、( )、( )、( )、( )。
13.根据空间稳定理论,作为有效的稳定剂,高分子必须一方面与( )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与( )
有良好的亲和性:一般高分子分子量越大,高分子在微粒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越( ),稳定效果越(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微粒描述正确的是( )
A.微粒粒径越大,表面张力越大,越不容易聚集 B.微粒粒径越小,表面张力越小,越不容易聚集 C.微粒粒径越小,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聚集 D.微粒粒径越大,表面张力越小,越容易聚集 2.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度的最有效措施是( )A.增加分散介质粘度 B.减小分散相密度 C.增加分散介质密度 D.减小分散相粒径 3.絮凝和反凝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微粒的( )性质引起的
A.热力学性质 B.动力学性 质 C.电学性质 D.光学性质 4. 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是多相体系 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5.纳米囊的直径范围为( ) A.10-50um B.10-100nm C.30-50um D.50-100um 6.微粒的双电层因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导致微粒分散体系稳定是( )理论的核心内容 A.空间稳定理 B.空缺稳定理论 C.DLVO理论 D.混合效应理论 7..根据Stokes定律,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成正比()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半径的平方 C.混悬微粒的粒度 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8.下列哪一项对混悬液的稳定性没有影响()A.微粒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 B.压力的影响 C.微粒的沉降 D.微粒增长与晶型转变
9.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
A.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观察丁达尔效应
C.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观察δ电位
10.固体微粒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A.滑动液与本体液之间的电势差 B.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的电势差 C.紧密层汉语扩散层之间的电势差 D.小于热力学电位 11.对δ电势的阐述,正确的是()
A. δ电势与溶剂化层中离子浓度有关B. δ电势在无外电场作用下也可以表示出来 C. δ电势越大,溶液越不稳定 D. δ电势越大,扩散层中反离子越少 12.根据DLVO 理论,溶胶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A.胶粒表面存在双电层结构 B.胶粒和分散介质运动时产生δ电位
C.布朗运动使胶粒很难聚结 D.离子氛重叠时产生的电性斥力占优势 13.下面说法与DLVO 理论不符的是()
A.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所有分子范德华力的总和 B.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双电层的电性斥力
C.胶粒周围存在离子氛,离子氛重叠越大,胶粒越不稳定 D.溶胶是否稳定决定于胶粒间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的总效应
14.胶体粒子的Zate电势是指()A.固体表面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B.紧密层、扩散层分界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C.扩散层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D.固液之间可以相互移动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15溶胶的电学性质由于胶粒表面带电而产生,下列不属于电学性质的是() A.布朗运动 B.电泳 C.电渗 D.沉降电势
16.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的反映丁达尔效应是最显著的表现,在
下列光学现象中,它指的是() A.反射 B.散射 C.折射 D.透射 17.乳状液、悬浮液等作为胶体化学究对象,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 A.具有胶体所有特征的分散性、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B.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 C.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D.具有胶体的不均匀(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18.微粒分散体系的粒径范围为()
A.小于10ˉ9M B.10ˉ9~10ˉ7M C.10ˉ7M D.10ˉ9~10ˉ4M 19.下面有关微粒光学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分子溶液以反射为主B.光的反射与散射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 C.丁达尔现象正是微粒反射光的宏观表现 D.粗分散体系以射为主
20.微粒电泳的速度与()成正比 A.介质粘度B.微粒大小C.电荷密度 D.温度
21.影响空缺稳定作用的因素为 A.晶型 B.压力 C.温度 D.聚合物分子量、微粒大小、溶剂 22.不是微粒分散体系特性的是() A.属于多相体系 B.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 C.热力学不稳定性体系、絮凝、聚结、沉降 D.小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电泳性质 23.不属于微粒分散体系的应用是()
A.提高溶解度、溶解速度,提高生物利用 B.提高分散性和稳定性
C.体内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 D.不影响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 24.根据微粒聚结动力学判断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快聚结的微粒的聚结速度由微粒的扩散速度决定 B.快速聚结速度与微粒大小有关
C.倘若微粒势垒为零,则微粒相互接近时必然导致聚结,称为慢聚结
D.若温度与介质粘度固定,快聚结的聚结速度与微粒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二)多项选择题
1.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度的措施是()
A.减小分散介质的粘度 B. 减小分散相与介质的密度差
C.增加分散介质密度 D.减小分散相粒径 E。以上均是 2.关于布朗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宏观基础,扩散现象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B.布朗运动是使10-7m的微粒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C、布朗运动使10-7m的微粒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D、微粒作布朗运动时的平均位移与系统温度无关 E、微粒作布朗运动时平均位移与系统温度无关 3、可以观测到丁达尔现象的是()
A、低分子的真溶液B、混悬剂C、纳米粒分散体系D、胶体E、以上均是 1、简要叙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
2、微粒分散体系的理论在药剂学有何重要意义? 3、简述微粒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测定的主要方法。 4、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有哪些?
5、简述Stokes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6、简述提高微粒体系物理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7、简述DLVO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8、絮凝和反絮凝作用是如何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的? 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在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分散介质:在分散体系中,连续的机制称为分散介质。
Brownian motion:固体质点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布朗运动。它是由液体介质分子热运动撞击质点所引起的质点无规则运动。
Tyndall phenomenon:当光束通过烟雾时,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个光柱,仔细观察,可见到很多的细微亮点移动,这个现象就是Tyndall现象。
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固体分散相的粒子在液体介质中作定向运动。
Flocculation: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地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摇后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叫做絮凝。
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δ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加,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反絮凝。
敏化:聚合物的有效地覆盖微粒表面时,它们能够发挥空间结构的保护作用;当被吸附的聚合物只覆盖一小部分表面时,它们往往使微粒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大大增加,称这种絮凝作用为敏化。 聚沉: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胶离子能自动合并大而自发地下沉,这种过程称为聚沉,所以说溶胶又聚结不稳定性。
聚沉值: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刚刚引起某溶液明显开始聚沉时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聚沉值又称临界凝集浓度。 判断题
1.3 2、3 3、3 4、√ 5、36、√ 7、√ 8、√ 9、3 10、√ 11、3 12、√ 13、3 14、3 15、3 16、3 17、3 18、3 19、3 20、3
乳剂,微囊,微球,100nm~100um/纳米脂质体,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胶束,100nm/动力学,稳定/微粒引起的光散射/质点的热运动/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沉降法,吸附法,光学显微镜法/分散性,多相性,聚结不稳定性/絮凝,聚结,沉降,乳析,分层/反,快/
离子强度,离子半径,强
絮凝和反絮凝,DLVO理论,空间稳定理论,空缺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 微粒,溶剂,厚好 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D 5、B 6、C 7、B 8、B 9、B 10、B 11、A 12、D 13、C 14、D 15、A 16、B 17、D 18、D 19、B 20、C 21.D 22.B 23.D 24.C (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CD
1.答: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的粒子大小可分为如下几类:①分子分散体系,(其粒径∠1mm);②胶体分散体系,其粒径在1~100mm范围;③粗分散体系,其直径>100mm。通常将粒径在1mm~100u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有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2.答: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等等。总而言之,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在缓控释、靶向制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更加快了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未来几十年内,围绕着微粒给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必将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3.答:有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沉降法、吸附法等。 4.答: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其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等。其中动力学性质包括Brown运动、扩散与渗透压、沉降与沉降平衡;光学性质主要有Tyndall现象;电学性质包括电泳、双电层结构等。
5.答:V=2r2(ρ1-ρ2)g/9ε;由Stokes公式可知沉降速度V与微粒半径r2成正比,所以减小粒径是防止微粒沉降的最有效方法;V与粘度ε成反比,即增加介质的粘度ε,可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另外,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也是阻止微粒沉降的有效措施之一。 6.答:为了使微粒体系具有最佳的物理稳定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①使用絮凝剂使微粒保持絮凝状态, 防止出现结块现象。②在系统中加入可溶性高分子材料,使微粒分散于结构化载体体系,形成反絮凝状态。这里的结构化载体体系一般是指亲水胶体,即可溶性高分子溶液。常用的这类高分子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卡波姆等。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变分散体系的黏度而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维持微粒的稳定状态。③加入絮凝剂并将微粒分散体系与结构化载体体系混合,可使整个体系达到最佳稳定状态。
7.答:DLVO理论:微粒之间普遍存在van der Waals吸引作用,但粒子相互接近时又因双电层的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微粒的稳定性就取决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势能等于范德华吸引势能和由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排斥势能之和。这两种势能都是微粒间距离的函数,吸引势能与距离的六次方成正比,而静电的排斥势能则随距离按指数函数下降。换言之,前者在很近距离处方起作用,而后者在较远距离处已起作用。微粒在接近时往往因静电排斥作用而分开,但当一些微粒的相对移动能大于排斥能垒而进入吸引能起主要作用的距离内,因而发生凝结。该理论是目前为止关于胶体稳定性及电解质对稳定性的影响解释得较为完善的理论。
8.答: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使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因互相排斥而稳定。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如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降低表面电荷的电量,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从而使微粒的物理稳定性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即微粒呈絮状,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作用叫做絮凝作用,加入的电解质叫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