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古人有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随着GDP增长率破7时代悄然而至,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然不可持续。一年以来,股市汇市的剧烈波动和楼市的报复性火爆等激烈而反常的现象似乎在昭告天下,经济拐点正式到来。一切悲观的现象仿佛预示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步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刻审视与我们一水之隔、从20世纪九十年代就一直配合国际社会唱衰自己的日本,他们著名的“失去的二十年”的经济崩溃论调的产生背景及这些经济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会为中国经济通过软着陆方式实现顺利转型升级提供宝贵借鉴。今天我们将刊登一篇来自读者东方欲晓来稿, 作者将分享一些他的独到见解。

关于“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 文/东方欲晓,现就职于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

过去二十年,国际社会的各种评论一直在唱衰日本,日本也配合甚至在渲染这种悲观论调,实行哀兵之策,日本经济的衰退仿佛成为不争的事实。回顾上个世纪,在能源危机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确实陷入了低速增长的迟滞发展期,名义GDP同比增长率由1951年的37.9%、1960年的21.4%、1973年的21.8%跌落至1998年的-2.1%、1999年的-1.5%、2008年的-2.3%和2009年的-6%。

但是近些年来,经济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出现“失去的二十年”是一种伪命题的声音,显示日本经济尽管低速增长,但是亮点不断,尤其是通过并购等拓展手段,其海外资产实力不断增强,在本土经济财富之外,日本还拥有相当于1.8个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国民生活水平也没有下降,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那么这二十年,日本经济究竟失去了什么,又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泡沫梦魇

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达成促使日元有秩序升值的共识,但是随后日元的飞速升值导致美元资产大幅受损,大量国际游资出于避险需要开始不断涌入日本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升值,出口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日本原本就依赖出口的产业格局受到极大冲击,为了抵御这种冲击,国家开始实行低息政策,鼓励贷款,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充裕的流动性进一步刺激了银行的贷款意愿,许多不符合风控标准的抵押物成为了银行贷款的担保品,明星歌手甚至仅凭自身信用都能在日本获得千亿贷款。过度泛滥的银行贷款和不断涌入的国际热钱疯狂地推高了日本房价。1987年,银座地价增长了40%,东京地价增长了53%。到了1989年,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总面积的3.84%的日本的地价已经相当于全美地价总和的400%。举国人民都沉浸在借贷抢房的狂热中,对于日本经济

的过度乐观及踏着房价暴涨浪潮一夜暴富的投机情绪使人们坚信日本房价将涨到月球上。1989年,经济泡沫的膨胀已达到巅峰,三菱地所开出2000亿日元的高价一举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摩天大楼,显示了日本从普通民众到企业家群体等社会各界的乐观态度和蓬勃野心。

1989年,日本央行总裁三重野康上台后,开始给过热的日本经济降温,急刹车一踩到底,是否避免了日后更加严重的车祸无从考证,但是车上的人却因为这次急刹车撞得头破血流。1989年,日本央行突然三次大幅提升公定贴现率,1990年日本又将公定贴现率提升至6%,银根收紧,银行迅速抽贷,企业融资无门,断血断粮。与此同时,经过几年房价飞涨,国际资金已经充分获利,银行市场的风吹草动掀起了游资撤离资金落袋为安的浪潮,1991年,日本房价开始大幅下挫。到1993年,银座地价已经暴跌60%,日本房地产崩溃,人们迅速从“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状态陷入“有恒产者资不抵债”的困境,参与商业地产投资的企业也纷纷破产,其中就包括三菱地所,曾经让其一时风光无限的洛克菲勒大楼也在其破产后被美国人以低于其购买价50%的价格买回,这一来一回,日本人为自己的狂妄和虚荣支付了1000亿日元。房地产的崩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抵押物价值已经远远无法覆盖贷款金额,规模惊人的银行坏账开始显现。1997年-1998年,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日本实体经济负增长的同时,金融秩序也陷入混乱,不良贷款的急剧恶化促使金融机构破产潮也接踵而至。这一泡沫破裂及日后经济衰退的过程更为敏感地反映在股市趋势中,1989年到2003年,日经指数从38915.87点跌至7831.42点,缩水了将近80%。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在泡沫破裂后的数十年里经历了最惨烈的清算,虚高的资产价格也在经济硬着陆的过程中进行了残忍的回归。

财政危机

经济危机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之一,是其不良影响可能延续数十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几十年里,问题不断显现,这些问题错综复杂互相作用,又滋生了新的问题。由于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国家税收锐减;但是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却越来越高,用于进行社会保障的支出只增不减;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支出以刺激经济;加之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公共支出上的巨大耗费,日本财政被拖入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的困境。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债务再创新高的消息还时不时能够见诸报端,甚至有人预言日本会和希腊政府一样走上破产的末路。

关于日本财政危机究竟有多严重,2013年《经济参考报》上题为《日本财政面临严重可持续性危机》的文章中有非常形象的描述,“日本财政制度审议会1996年曾对240多万亿日元的普通国债余额作过如下描述:如果用1万日元1张的钞票摞起来,普通国债余额的高度约是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的630倍;如果将它放倒,其长度(按航空路线计算)超过从东京到北京的距离;如果以每秒1张的速度来数这些钞票,需要760多年的时间。

如今,日本普通国债余额比1996年增加了2.13倍。若仍以每秒1张万元大钞的速度来数,约需2380年。日本政府债务之巨可想而知。2013年度,日本国债还本付息额达22.2万亿日元,占中央经常性财政支出总额的24%。以一年365天计算,日本政府每天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为608.22亿日元。这意味着,在一天24小时里,每过一小时政府就得支付25 .34亿日元的国债本息。按当前汇率(99.1日元兑1美元)折算,日本政府每天应偿还的国债本息为6.14亿美元。极为脆弱的日本财政将难以承受成倍上升的利息负担而步意大利后尘。”

经济泡沫之后,摇摇欲坠的日本财政是“失去的二十年”的主要特征,象征着那次浩劫的不良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成为日本经济体系中一颗潜在的炸弹,不知在何时和何种情况下,这枚炸弹就会被引爆,所以日本的记者和经济学家分别写过像《日本再败北》和《大衰退》这样的书籍,来剖析日本经济的陷落,可见他们的危机意识,并不是空穴来风。

增长迟滞

从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不断下降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失去的二十年”的又一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1951年名义GDP增长率达37.9%、1960年名义GDP增长率达21.4%、1973年名义GDP增长率达21.8%年,这二十年里的其他年份经济数据也表现不俗,这一段时间高速的增长给日本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帮助日本实现了经济实力的质变,使其从发展中国家晋级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常拿日本做参照,但是像这样保持二十年的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中国所不曾达到的。

但是进入20世资纪8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对于本主义国家的后发追赶效应逐渐消退之后,增速放缓倒也符合经济规律,但是进入90年代,基于上文分析的经济泡沫和外围金融危机等种种原因,日本经济不仅陷入增长迟滞的泥淖,还有许多年份笼罩在负增长的阴云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不在正常发展容忍范围内的颓势并一直到今天都尚未找到破解魔咒之法。

经济低迷缘何阴魂不散?

表面上看,日本经济颓靡的原因显而易见,广场协议和泡沫经济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创痛。但是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何广场协议会对日本的政策风向和经济走势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为何在泡沫初期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关于经济过热的预警声音以及政策调控?政府公共债务为何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没有任何刹车的方法?近二十年来,日本人的坚忍严谨和日本创新、日本制造为何雄风不再?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解决中国现在及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窥究竟。

过分依赖外围市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