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6 学 分:2.5

适用对象: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科学价值。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属性 3.教育的要素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 2.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第四节 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 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文化、科技的关系

1.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 人的发展含义与特点

1.人的发展中的含义 2.人的发展中的特点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

2

1. 中学生生理特征

2. 中学生心理特点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学校制度概述(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分析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深刻理解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和现行学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目的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制概念;世界学制的改革趋势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2. 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3. 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观 1.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 内容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3.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掌握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学生的主体性内涵;如何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的概念

2.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 3.现代教师的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学生

1.学生的概述

2.学生观的类型与特点

3

第三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师生关系概述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分类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掌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有关概念;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认识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的概念;课程基本分类;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的历史概述 3.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二节 课程实施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第三节 新课程理念与标准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教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史;掌握教学中的几种原则;熟悉教学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了解教学工作一般环节,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原则的概念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2. 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4. 教学过程的环节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2.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的类型和结构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第八章 德育(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德育的概念;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实质;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与主要德育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德育过程的实质;用所学德育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第一节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1.品德概念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德育的概念和任务

1.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2.德育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2.德育的方法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