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行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现行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对现行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健全行政区划体系,是解决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有效的办法。其主张既有涉及行政层级的撤消地级市、改革“市管县”等,又有涉及行政边界的“缩省”、“分省”等等。一国行政区划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但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本文试图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间的权力于权利分配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后的行政区划及调整,并试图对当前行政区划改革的各种主张进行重新审视。

一、政治地理方面的考虑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形式在地理上的空间投影,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聚集、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而划定的,它既可能长期固定不变,也可能发生变化。统治阶级总是根据需要不断地对其调整,比如边界的改划;建制的置、废、并;行政中心的变迁;政区名称的改动等。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有四个要素:

一是层次。一般而言,层次少便于中央管理,上情容易下达;层次多,上下阻隔,政令不易通达。中国幅员大,地形复杂,层次不能任意减少,但也不能过多,否则会使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中央权力。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是基本上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乡镇四级。

二是幅员,即政区的。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万里之州”的说法,即指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管理幅员,以便有效地进行统治。

三是边界,即国家内部政区之间的界线。政区既然是中央集权国家为管理地方而设置的一种区划,其边界的划分当然应以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为原则,同时为考虑经济的发展,尽可能与地理环境相一致,这也是巩固中央集权的基础。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相矛盾的原则。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原则的并存和交替的过程。

四是行政中心。一个政区必定要有一个(有时有两个)行政管理中心。这个中心位置的确定,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但当政治形势、幅员大小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行政中心也会发生变化。

建国后:并省并县调整乡,加速城镇建设,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增设矿区等特殊行政区,最后稳定为省、地、县、乡(公社)虚四级。建国后,中央政府革新和加强地域型行政区建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曾设立华东、华北、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其相应政府军政委员会成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后撤消),较大范围合并省域加速城镇建设,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废除针对蒙古族的盟旗制度,设置特殊行政区如矿区、特别区。地方政府最后稳定为省、地、县、乡(一度是公社)实三虚四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强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机构地区实体化(改市)、市管县,县改区,新增经济特区、政治特别行政区。近多年来,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化很大,突出表现在:地区(自治州、盟)和县的数量大量减少,地级市、县级市数量猛增,直辖市撤县建区,扩大市区范围。全国城市总数,年为 个(直辖市、地级市 、县级市),年达到 个(直辖市、地级市 、县级市 ), 年共增加了 个,增长 倍多。这一调整直接导致城镇化进一步加速。但地区改市,地方政府由虚四级转为实四级,部分县改区,也带来诸多问题:行政层级过多、省市管辖幅度过小、城区“假城市真农村”等。此外,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创举,其一是新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等,区划调整辅以政策倾斜,明显加速了局部地区的发展。其二是在“一国两制”创造性思想指导下,伴随香港、澳门回归,设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为统一的中央政权下不同意识形态行政区域共处的典范,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单一制度与联邦制之外,创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范式。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地区差异突出的中央集权国家,研究行政区划上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丰富行政区划的理论,还在于从中观察和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构成、政治和历史传承、地理与自然特点、民族心理等等。因为行政区划不仅仅是按照地理与经济进行的纸面规划,而是一个与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地理、经济复杂联系的系统问题,其受一国历史传统的影响很大。

三、当前行政区划出现的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区经济

其一,一些省区域过大,河南、四川、山东,人口都已超过或接近亿,上海等区域则经济体积庞大。沈体雁认为,这使得是省政府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过大,不利于协调中央地方关系。其二,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安排上中央与地方利益一定程度分离,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同时,一度的唯论,将经济成绩基本等同于地方官员政绩,以至于出现了较为典型的“行政区经济”。刘君德总结出几个特征:()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受到很大阻隔;()行政区经济呈稳态结构;()行政巾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一致性;()行政区边界经济的衰竭性。其三,以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分割了全国统一市场,对中央权威也是一个挑战,影响了中央政策的统一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不到位,中央宏观调控成效受制约。

、市、县间分权不清,出现利益纷争

在市管县体制下,由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辐射能力与辐射范围有限,市县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加剧了市县矛盾。部分地级市经济实力很弱,城市功能没有形成,缺乏一定的辐射能力“小马拉大车”,带不动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市、县间竞争多于合作,“市吃县”、“市卡县”、“市压县”的问题较为普遍。还有部分市管辖县数量过少,形成市对县的管辖不够宏观,有代行权力的现象。

、区划层次过多的矛盾仍未解决

学者普遍认为,四级地方政府导致中间协调层次过多,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中央负担过重、地方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毛寿龙认为:为命令能够更好地下达,并对下级政府进行控制,往往需要很多纵向地进行控制;而为了更好地下情上达,并给地方以积极性,就给横向地以较多的权力,放松控制。其结果就导致了通常所说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四、行政区划改革的现实选择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行政区划涉及因素复杂,牵涉利益众多,行政成本巨大,往往既是旧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新麻烦的制造者。应当慎行。在主张行政区划改革的诸多理由中,有一些问题属于行政区划“伪问题”,即行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