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懂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立志做爱科学的人。

2.理解高新科技反映了人类的最高科学水平,了解其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 3.开展了解、学习、展望高新科技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4.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5.举办科技新闻发布会,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6.自由作文,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三、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 1课时 《从小就要爱科学》 1课时 《在太空中理家》 1课时 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阅读感兴趣的课文 2课时 阅读自荐课文 1课时 高新科技最新成果交流报告会 3课时 写作 2课时

1 / 14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感受科学,把握单元内容 第一块:走近科学 教学步骤 1 教师组织 中外科学家中,你知道多少位?能说说你最欣赏的科学家吗?为什么欣赏他(她)? 学生活动 思考、举例 (可引资料) 个性化备课 2 3 评价(引导对科学精神的把握) 以你家为例,科技进步使得你们家从你爷爷到你爸爸再到你现在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交流评价 思考准备 4 组织交流(引导对科学的认识) 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爱科学、学科学。 各抒己见 交流评价 第二块:单元把握 教学步骤 1 教师组织 导入:既然大家要爱科学、学科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组同学们肯定会非常感兴趣的文章吧。 请浏览第六单元目录、课文 学生活动 明确任务 个性化备课 2 3 4 5 巡视、指导 这些文章都有些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组织交流 浏览单元内容 小组合作, 共同归纳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几篇课文,说明自己的理由,发为什么? 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 6 在本单元中你认为我们可能会有哪些收获?你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7 随堂引导,及时总结,把握单元目标,了解学生需要 2 / 14

交流评价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第三块:真情激发 教学步骤 1 教师组织 能说一下你对新中国这些年来科学发展情况的了解吗? 学生活动 交流 个性化备课 1 你能构想一下未来20年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吗?50年呢?…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大胆想象,积极交流 课后学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展望一下未来的科学

教 学 反 思 第二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 学习目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和读书的方法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感受方法 教学步骤 1 教师组织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你能讲出几句吗?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也有许多,你能讲出一个吗? 学生活动 背诵,复述 个性化备课 2 组织交流,你能从读书的名言警句、名人的读书故事中总结阅读的一些注意点吗? 讲述名言, 归纳要点 第二块 了解方法 教学步骤 1 2 教师组织 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阅读方法 布置任务:分别用简洁的语言给两种阅读方法下个定义 3 / 14

学生活动 读书 思考,小组讨论 个性化备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