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51·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不乏补偿的损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2·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53·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54·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55·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6·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5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58·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9·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0·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61·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62·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64·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65·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66·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67·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68·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69·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70·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71·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7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7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7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7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7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7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7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8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8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8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83·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84·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85·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8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