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
一、引导语
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了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质量,要提高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课程教学是关键。而当今,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需要全面培养其知识以及道德的养成,但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其中公共体育课是关键。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健康第一”应该成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纲要》的颁布促进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虽然有了一些成绩,但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依旧存在,这阻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事业!因此,如何将“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紧跟时代步伐,明确新时代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成为当前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以及发展某些有特长的学生的优势,形成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这4个方面剖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为提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和课程和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二、解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以及发展某些有特长的学生的优势,形成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这4个方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诉求,它们构成了一个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兴趣是前提,掌握技能是基础,发展特长是根本,终身锻炼是目的,它们促使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和热情的关键。学生只有喜欢体育课,才会通过体育课达到锻炼的目的,最终才能增强体质,保持活力,推动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体育课被忽略的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到了大学,自然不会有更多的兴趣参加体育课,这使得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调查发现,不仅中小学对体育课多加忽视,到了大学阶段,体育课也成了拿学分的手段,因此,对体育课的兴趣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核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如可模仿电视综艺体育竞技活动,扮演角色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体质的终极目标。
(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
单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不足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以增强其兴趣。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因此,忽略传授体育技能,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整体体质下降的后果。因此,要方法得当地传授体育技能,要把体育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工作来进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发展某些有特长的学生的优势
特长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学生特长优势的发挥,是学生自我运动潜能的挑战,通过对自我的运动潜能的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都得以提高,这为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从原有的传授基本运动技能,平衡发展身体各方面的思想,向挖掘学生运动特长,运动天赋的方向改变。课程设置应该满足不同兴趣、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发掘。 (四)形成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实际上落在了“终身体育”这个点上。具体解析,则是希望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