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第七版习题及部分答案(1)

称6-APA);头孢菌素类分子中的母核称为7-氨基头孢菌烷酸(简称7-ACA)。由此也可以说,青霉素类的分子结构由侧链RCO-与母核6-APA两部分结合而成;头孢菌素类是由侧链RCO-与母核7-ACA组成。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的结构活性中心,其性质活泼,是分子结构中最不稳定部分,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导致β-内酰胺环的破坏而失去抗菌活性。青霉素类分子中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头孢菌素类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故都具有旋光性。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子中的游离羧基具有相当强的酸性,能与无机碱或某些有机碱形成盐。青霉素类分子中的母核部分无共轭系统,但其侧链酰胺基上R取代基若有苯环等共轭系统,则有紫外吸收特征。 64、简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鉴别反应。

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都是以碱性环己多元醇为苷元,与氨基糖缩合而成的苷。本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具有一些共同或相似处,因而具有相似的性质,如旋光性、水解反应及颜色反应。其中,与茚三酮反应、Molisch反应、葡萄糖胺反应等属于共有反应;而坂口反应、麦芽酚反应是硫酸链霉素的特征反应。 65、简述四环素类药物的稳定性。

答: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各种氧化剂(包括空气中氧在内)、酸、碱都是不稳定的。干燥的四环素类游离碱和它们的盐类避光条件下保存均较稳定,但其水溶液随pH的不同会发生差向异构化、降解等反应,尤其是碱性水溶液特别容易氧化,颜色很快变深,形成色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弱酸性(pH2.0~6.0)溶液中会发生差向异构化,形成差向四环素类。在酸性条件下(pH<2),特别是在加热情况下,生成脱水四环素。在碱性溶液中,C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脱水四环素亦可形成差向异构体,称差相脱水四环素。 66、左氧氟沙星原料药中右氧氟沙星的限量。采用配合交换手性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原理是什么?

答:将手性试剂加到HPLC流动相中,与手性药物生成可逆的非对映体复合物,根据复合物的稳定性,在流动相中的溶解性和与固定相的键合力差异,于非手性固定相上分离对映体。该法是分离手性氨基酸和类似氨基酸药物的常用方法,但只有能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相应配合物的药物才能被分离,常用的金属离子是Cu2+、Zn2+和Ni2+等,配合剂有L-脯氨酸和D-苯丙氨酸等氨基酸。

67、采用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类药物含量时,为何要在强酸性中进行? 答:因为胺类药物的盐酸盐溶解度较大,在盐酸的强酸性介质中,能加速重氮化反应的速度,增加产物的稳定性,并防止副产物的产生。

68、试述双波长法测定复方磺胺嘧啶片含量的原理。

答:磺胺嘧啶在盐酸溶液中,于308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而甲氧苄啶在该波长处无吸收,故可以直接测定磺胺嘧啶在此波长处的吸光度以计算其含量。甲氧苄啶在盐酸溶液中,于277.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磺胺嘧啶在此波长附近也有吸收,且其吸光度与308nm波长处的吸光度相等。甲氧苄啶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异大,选定277.4nm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以308nm波长作为参比波长,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即可求出甲氧苄啶的含量。

69、药物制剂分析与原料药分析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答:药物制剂分析较原料药分析复杂;药物制剂与原料药分析的项目和要求不同;药物制剂含量测定表示方法和限度要求与原料药不同,原料药的测定结果以百分含量来表示,药物制剂含量测定的结果以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70、片剂中的糖类对哪些分析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进行消除?

答:淀粉、糊精、蔗糖、乳糖等是片剂常用的稀释剂。其中,淀粉、糊精、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乳糖是还原糖,均可能干扰氧化还原测定法。在选择含糖类附加剂的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时,不应使用高锰酸钾法、溴酸钾法等以强氧化性物质为滴定剂的容量分析方法;同时应进行阴性对照试验,若阴性对照试验消耗滴定剂,说明附加剂对测定有干扰,应换用其他方法测定。

71、硬脂酸镁对哪些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进行消除?

答:硬脂酸镁是片剂常用的润滑剂。其中,镁离子(Mg2+)可能干扰配位滴定法,硬脂酸根离子(C17H35COO-)可能干扰非水溶液滴定法。

在配位滴定法中,当pH约为10时,Mg2+与EDTA可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lgKMY为

8.64);若被检测金属离子与EDTA滴定液使测定结果偏高,可加入掩蔽剂排除干扰。例如,在pH6.0~7.5条件下,加入掩蔽剂酒石酸,可与Mg2+形成更稳定的配位化合物,排出硬脂酸镁对配位滴定法的干扰。

在非水溶液滴定法中,若主药的含量高、硬脂酸镁的含量低,则硬脂酸根离子(C17H35COO-)对测定的干扰可忽略不计。否则,C17H35COO-消耗的高氯酸滴定液使测定结果偏高。对于脂溶性药物,可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提取药物,排除硬脂酸镁的干扰后,再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或者改用其他方法测定。

72、注射液中抗氧剂对哪些测定方法有干扰?如何排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的干扰?

答:具有还原性药物的注射剂,常需加入抗氧剂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常用的抗氧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以及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当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时便会产生干扰。排除干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加入掩蔽剂;②加酸分解;③加入弱氧化剂氧化;④利用主要与抗氧剂紫外吸收光谱的差异进行测定。

73、试述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药味的选取原则。 答: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药味的选取原则如下:

(1)单味制剂,直接选取单一药味进行鉴别。中药复方制剂,应按照君、臣、佐、使依次选择药味。

(2)当药味较多时,应首选君药、臣药、贵重药、毒性药进行鉴别。

(3)凡有原粉入药者,应该做显微鉴别。有显微鉴别的,可同时进行其他方法的鉴别。 (4)原则上处方中的每一药味均应进行鉴别,选择尽量多的药味制订在标准中,但最少也要超过处方的1/3药味。

74、中药材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答:中药材的检查项目主要有药材中混杂的杂质检查、水分测定、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农药残留量测定、其他必要的有关杂质检查、黄曲霉素、膨胀度和酸败度测定等。

75、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中,测定成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项目选定的选择原则为:

(1)首选君药及贵重药,剧毒药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其次考虑臣药或其他药味。中药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除君药外所含化学药品也必须建立含量测定项目。 (2)应选专属性强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测定含量。 (3)成分类别清楚的,可测某一类成分的总量。 (4)检测成分应归属某单一药味。

(5)检测成分应与中医理论、用药的功能主治相近。 (6)确实无法含量测定的,可测定药物的总固体量。

76、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答: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分析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含有众多成分的复杂体系具有强大的分离功能,且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其重现性和准确度均优于薄层色谱扫描法,是中药及其制剂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

气相色谱法为中药制剂分析的常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药材和饮片、制剂中含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含量。

薄层色谱扫描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简便快速等特点,因而适用于中药制剂的分析。本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虽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用于无紫外吸收或不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的组分。

分光光度法由于容易受到共存组分的干扰,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化学分析法的准确度高,但不及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灵敏、专属,多用于制剂组方简单、组分含量较高时的测定。

77、简述在安全检查中,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之间的异同。

答:原料:投产前必须按药典或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毒力、特异性和培养特性等试验,检查其生物学特性是否存在异常。血液制品,必须防止将含有病原物质(如HBV、HCV和HIV等)的血液投入生产。

半成品:检查对活菌、活毒或毒素的处理,是否有杂菌或有害物质的污染,所加灭活剂、防腐剂是否过量等。

成品:进行无菌试验、纯菌试验、毒性试验、热原试验和安全试验等检查。 78、简述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的原理。

答:该方法又叫50%有效免疫剂量法。此法多用小白鼠进行试验,因为小白鼠对该方法敏感而且操作简便。疫苗经过稀释制成一系列浓度的样品,分别免疫各组动物,规定时间后,用同一剂量毒素进行攻击,观察,算出能使50%的动物免疫的剂量,就叫做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

79、生物制品的理化检定包括哪些内容?

答:物理检查(外观、真空度、溶解度检查、装量)、蛋白质含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大小测定、蛋白质纯度检查、防腐剂和灭活剂含量测定、其他理化检定项目:如水分含量测定、酸碱度和氯化钠测定等。

80、简述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答:毛细管电泳是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有以下几种分离模式。 (1)毛细管区带电泳。 (2)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3)毛细管凝胶电泳。 (4)毛细管等速电泳。 (5)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6)毛细管电色谱。 (7)微芯片毛细管电泳。

81、简述手性流动相拆分法常用的手性添加剂类别。 答:(1)配基交换型手性添加剂:在众多的手性添加剂中以该类添加剂的基础理论研究较成熟,应用也较广。在CLEC中,手性配基多为光活性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它们和二价金属离子螯合,以适当的浓度分布于流动相中,遇到药物消旋体,共同形成配位络合物对,然后在反相或正相柱上完成拆分。

(2)环糊精类添加剂:环糊精是由吡喃葡萄糖通过α-(1,4)连接构成的环状低聚糖,CD分子呈截头圆锥体状,边缘排列有许多羟基,内部则是相对疏水的空腔。如果待分析化合物的分子大小与空腔相符合,则可形成CD包合物。常用的CD主要为β-CD、γ-CD和新型改性CD。对溶质分子基团体积(直径)的选择性及其手性识别作用,亦颇有应用前景。 (3)手性离子对络合剂:荷电药物能与手性离子对缔合成电中性络合物,即离子对分布于固定相上,其保留特征(如k')可采用手性离子对浓度及其种类调节外,同时还可由外加的手性络合剂控制。常用的手性离子对络合剂有(+)-10-樟脑磺酸、奎宁和奎尼丁等。 82、简述UPLC关键技术。 答:(1)新型色谱填料及装填技术:色谱柱技术应该涵盖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新填料的合成,以得到高质量的填料颗粒,包括耐高压、耐酸碱等;其次是颗粒的筛选,选出颗粒度分布尽可能窄的填料;最后是装填技术,以保证既堵住颗粒不使其外流,又不至于引起背压的大幅升高。

(2)超高压液相色谱泵:除了密封、高压动力之外,还须解决超高压下溶剂的压缩性及绝热升温问题。

(3)自动进样器:在超高压液相色谱中,进样系统的设计尤为困难。因为它要求进样阀在高压下不仅密封要良好还要有较小的死体积,同时要保证塞型进样,以减小峰展宽。为了降低死体积、减少交叉污染,自动进样器的设计可采用一些新技术,例如针内针样品探头、压力辅助进样,一强、一弱的双溶剂的进样针清洗步骤,等等。

(4)高速检测器:在新的色谱柱技术支持下的高压、高速UPLC对检测提出了挑战。首先是速度问题,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多的色谱峰需要更快的数据采集频率,还需要减小检测池体积(<1μl),降低样品在检测池内的驻留时间,以适应UPLC所产生的非常窄的色谱峰,同时还要降低信噪比。例如ACQUITY UPLCTM使用新型光纤引导、Teflon AF池壁的流通池;10mm的光程(与普通HPLC相同)而体积只有500nl(普通HPLC的二十分之一)。光束通过光纤完全引入流通池后,利用Teflon AF的特征在池壁内全折射,不损失光能量;同时采样速率达到40点/秒。

(5)优化系统综合性能的设计:系统的整体设计必须优化使之具有超低系统体积及死体积的特点,才能保障UPLC所带来的低扩散、高速检测优点。这也使其更易适应质谱检测器的电喷雾离子化接口要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