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一、教材研究:

掌握比是学生后续学习正、反比例的基础。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如“体育比赛中表示比赛分数的比”;“我比你大,你比我小”;这里有表示差比的,也有表示倍比的,这些是学生学习比的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目标定位:

知识与能力: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这一点,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比的意义 (二)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

(三)进一步认识比,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四)尝试运用,体会比的必要性 (五)巩固练习,质疑知新 (六)课堂总结: 五、实践与反思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大家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理解比的意义和学习比的必要性,下面我结合整个研讨过程,谈谈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历程。 1、教学比的意义的历程 书上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对学生来说,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未停止过,我们的理解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稿设计时,我们只用一个情境引出除法算式,于是就告诉学生:用除法来比较两个数量,还有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叫做比。进行第二、三、四稿设计时,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我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线索,那就是:结合多个实际情境,将比和除法的意义全面沟通,这对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帮助很大。除法的多种意义如: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表示平均分等等。在唤醒除法的多种意义后,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比就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凡是除法都可以说成是比。我的质疑: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那有了除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比?通过深入的分析,使我真正领悟到:除法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利用除法来领会比的意义还只是形式上的,所以再次思考后,我们觉得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更深入

地发现三个情境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共同点是:都是在比较,都是在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比较绝对量的多少。不同点是:第一个情境表示倍比的关系,第二三个情境表示平均分的关系。通过比较异同使学生体验到“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倍比关系(即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平均分的关系(即不同类量的比),由此引出比的意义,从而对比的意义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2、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比”

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也是我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试教时我们用教材上5张照片的像与不像这个情境引入,结果学生觉得很困难,耗费了好多的时间,也不知道老师到底要我们干什么?在反思中我们发现,学生连什么是比都不知道,就来体验学习比的必要性,这注定是模糊的。在数学中我们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为解决问题必须创造新的知识了,这时引入新知教学往往能让学生较好地体验到学习的必要性。但比这一知识如果从这角度来体验学习比得必要性不但体会不不到,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疑问:用除法就能解决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比?所以我们认为体验学习比的必要性,可以放在认识比之后,在运用中来体验。 于是将教材上引入的情境材料——5张图片像与不像后置,作为新课后的练习运用材料,也作为体会比的必要性的素材,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找长与宽的比,求出比值,通过探究发现长与宽的比值相同照片就像,比值不相同照片就不像。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比表示一类事物的性质,比值变了就是这类事物的性质变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比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如果长是18cm,那么宽应该几厘米才比较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比的知识,还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比在摄影方面的用处。为了让学生继续体验生活中的比,我在巩固练习的第一题,我安排了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点明:“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摄影方面和农业生产方面,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比是随处可见的。”就这样,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反思

(一)谈谈“照片情境”

在学习《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我用照片像与不像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并将照片像与不像的情境放在认识比之后,作为体会比的必要性及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的素材。这样引入,学生学得轻松,思路清晰,反思其原因如下: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反思中,我也发现引入时用照片像与不像情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体会比的必要性是很好的学习素材。体会比的意义,照片能做到数形结合,从图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比表示一种事物的性质,比值变了,这种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例如照片长与宽的比值不一样了,照片就变形了。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要让照片不变形,就要按照一定的比来放大或缩小照片,从而感受比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而这些认识都要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比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将照片像与不像的情境置于初步认识比之后。

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这样处理两个情境,能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能让不同的情境都发挥应有的价值。

以上是我实践过程中浮浅的认识,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能给以指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