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八大家之韩愈

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 康震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68年,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那么,韩愈到底为什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呢?康震教授解读“唐宋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韩愈开始讲起呢?

韩愈的成长历经磨难,他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列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那么这个未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荣登“龙虎榜”,无疑是对韩愈最大的认可,五年之内四次进士科考试,让韩愈体味到了忍耐与坚守,体味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阴霾散去,曙光初现,那么接下来,迎接韩愈的应该是一片光明了吧?韩愈的仕途是否从此一路坦荡了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卷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一集《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二)梦想照亮现实 康震

在科举取士淘汰率非常高的唐朝,自幼聪明勤奋的韩愈在考了三次之后,终于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但是根据唐朝的制度,中进士之后还需再考中博学宏词科,才能在中央做官,信心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有志青年面对现实所遭受的打击。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九岁,作为韩家惟一的指望,他必须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朝廷做官之门被关闭后,他又能去哪里呢?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以韩愈这样的性格和行为,不论是他不满意节度使,还是节度使不满意他,韩愈都注定不会在藩镇待太久。离开之后的韩愈又陷入窘迫中,生活拮据、捉襟见肘,幸而经过多方求告,他得以上调回京,担任四门学博士。那么,这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回京之后的韩愈,他的人生境遇又有哪些改变呢?

回到京城的韩愈仍旧过着贫寒的生活,但是,因为内心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韩愈仍在艰难地支撑着。此时的韩愈三十四岁,四门学博士是他步入中央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在任职四门博士期间,韩愈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此间,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师说》,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它呢?

这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师说》广为中国百姓所熟知,“尊师重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是,在康震老师看来,《师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 力,却有着其特殊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它与韩愈又有什么关系呢?

《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你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二集《要理想,还是要现实?》。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三)敢问路在何方 康震

唐代虽然奉行科举取士,然而在人才选拔上却仍然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韩愈有感于此,写下

了千古名篇《师说》。韩愈在四门学博士的位置上也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收门徒。在此期间,韩愈写下了《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但是,担任四门学博士毕竟人微言轻,要完成韩愈的大志恐怕难以实现,而且,自己微薄的薪水也难以供养一个大家族。那么,韩愈该怎么办呢,他的路究竟在何方呢?

韩愈的这封自荐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求李实不久之后,韩愈被推荐为国家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国家监察部的官员,专门监督百官,官不大,权却不小。那么,身处权力要害部门的韩愈,却做出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愈为官多年,遍尝人情冷暖,所以他才能够低声下气地去求李实,于情上,李实算得上对韩愈有知遇之恩。然而,李实却又作恶多端,韩愈如果是一个合格的监察御史,如果是一个正直的好官,他必须对此做出反应,于理上,韩愈没有错。那么,朝廷对韩愈的意见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李实既是皇亲国戚,又是韩愈的恩人。韩愈检举他难免被看作不自量力或是无情无义,但是,他说的只是几句良心话,这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必需承担的责任。韩愈被放逐,既是韩愈的悲哀,更是道德的悲哀。唐朝时的广东山高路远,民风与内陆迥异,韩愈到这个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又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呢?他倍受打击的内心是否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呢?

在阳山令任上,韩愈刻苦学习、不断反省自己,我们非常熟悉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韩愈的治学名联。此间,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韩愈与青年学子们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此后,韩愈被召回京都,十年间历经宦海沉浮。直到韩愈四十八岁时,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韩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韩愈终于进入了国家的核心权力层。那么,韩愈究竟做了什么事,突然让皇帝赏识起来,这个任命又对韩愈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你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三集《敢问路在何方》。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四)沙场初点兵 康震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百代文宗”之称,文才出众可想而知,韩愈在二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四年后正式开始做官。先后担任过四门学博士、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文职,由此可见,朝廷看重的还是韩愈的文才。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也许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韩愈却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走上了讨伐叛军的战场。从没有过战争经验的韩愈,如何成为一位军事参谋?战场上的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唐宪宗决定武力镇压位于河南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然而讨伐蔡州的战争并不顺利。蔡州已经与朝廷分庭抗礼了近五十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廷的军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战争延续了四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竟是战是和,唐宪宗也有点儿吃不准了。就在这时,韩愈的一封奏章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奏折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在宰相裴度和韩愈等人的决意坚持下,唐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最高统帅去前线亲自督战。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裴度去前方作战。那么,这场讨伐藩镇之战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战果?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的韩愈,他的军事理论能否实现?战场上的韩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班师回朝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大致相当于现在司法部的副部长。此时的韩愈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然而,好景不长,一件惊动朝野的碑文事件,不仅让韩愈的心情跌入谷底,也为他最终被贬官埋下了伏笔。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韩愈的这篇花费了两个多月心血创作的碑文曾经得到了唐宪宗盛赞,立碑之后,也一时间被“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旷世之作,却被唐宪宗出尔反尔地轻易抹煞,让一位不知名的翰林学士重新创作,这对于一代文宗韩愈来说有些难以接受。那么,这个看似荒唐的事件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玄机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