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期末终极复习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和结构意义的一类词。 1.结构助词

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个:的、地、得(音皆为“de”) 的

主要作用: a.定语的标志

b.附加在实词或短语的后面构成“的”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c.在某些动宾词组中间插入“的”,表示某人是动作的对象。例如: 你别生我的气(气实际上是你生的,不是我的,我是生气的对象)

开小王的玩笑(玩笑是别人开的,不是小王开的,小王是玩笑的对象) 你是不是要告我的状?(状是你告的,不是我告的,我是被告的对象。) 地

“地”是状语的标志。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作状语往往要加“地”。如: 历史地看问题

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拼命地跑。 得

“得”是补语的标志。有两个:得1、得2。得1侧重结果,如:洗得很干净、跑得满头大汗。得2表示可能,如:打得赢。当得1、得2重叠时,就会产生歧义。如: 写得好:可表结果和可能

注意:

(1)“记得、认得、晓得、觉得、显得、值得、省得、免得”等中的“得”是构词成分,是语素,不是助词。

(2)能愿动词“得”音děi。如: 我得走了。

这设备至少得几千块钱。

2.动态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 三个:着、了、过(轻声“zhe”“le” “guo”) 着

可表动态的进行和静态的持续。

他正吃着饭呢。(广州话:佢食紧饭呢) 他拿着一支笔。(广州话:佢罗住一支笔) 外面正下着雨(进行体+持续体) 当两者重叠时,也容易产生歧义。如: 江面上架着浮桥。 了

“了”紧跟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如: 走了三天 看了两本。

11

“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边,表示经历过某种动作或变化。有两个:过1相当于了1,表完成,如:吃过饭就走。过2表经历,如:北京我去过。 试比较: 他当过班长。 他当了班长。

3.比况助词

表示比喻或表示状况的助词

既可作定语的标志,也可作状语的标志。例如:苹果似的脸蛋、雷鸣般的掌声、跟玩儿一样。

4.尝试助词

看:用在重叠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尝试 5.时间助词

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

6.约数助词

把、来、多、左右、上下 7.其他助词

所:用在及物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给:口语化,紧靠在动词前,表被动态。

连:经常组成“连……也(都)格式”,隐含比较。 等:表示非穷尽性列举。 (四)语气词

主要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1.陈述语气 2.疑问语气 3.祈使语气 4.感叹语气

基本语气词:六个 1.了

现代汉语有两个“了”,一个是动态助词,一个是语气词。

从作用上看,动态助词“了”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语气词“了”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

从位置上看,动态助词“了”一般出现在句中谓词后。语气词“了”只出现在句末体词后。如果动词有宾语,动态助词“了”用在宾语前,语气词“了” 用在宾语后。

语言学界一般把动态助词“了”称为“了1”,把语气词“了”称为“了2”。

“了”如果出现在句末谓词后,一般认为是“了3”。“了3=了1+2”,既表示动作完成又表示事态已有改变。如:

我已经吃了(别给我做饭了) 他把自行车骑走了

2.的

语气词“的”与结构助词“的”的主要区别是:结构助词“的”不可以去掉,如果去掉,要么句子不

12

通,要么会改变原义;语气词“的”可以去掉,去掉之后最多只改变全句的语气。例如: 鱼是买来的(不是钓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