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密度(Dmin)不小于D0+0.2; ? 最大密度(Dmax)为1.2-1.6
? 反差(△D)为0.6-1.4(对于沙漠、森林等地密度反差最小为0.5),最佳值为1.0
此外对曝光瞬间造成的像点最大位移和因胶片未压平引起的像点位移误差都有明确要求,
目视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能辨认出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应能建立清晰的立体模型。底片上不应有云、云影、划痕、静电斑、折伤、脱胶等缺陷。底片定影和水洗必须充分,框标影像和其他记录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各类附属仪器仪表记录资料应满足测图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彩色、彩色红外摄影应正确选择滤光镜,确保曝光量正常,底片密度和反差适中、影像清晰、色彩丰富、颜色饱和、色彩平衡良好,彩色红外摄影红外特征明显,相邻底片上相同地物的彩色基调基本一致。
检查时,一般在每条航线上抽取3-4张底片,用密度计直接量测底片的密度值,获取一系列灰雾、最小和最大密度值,然后取平均值得到D0、Dmin、Dmax、△D。密度计的量测孔径为1.0mm,且注意不要选择个别的或特殊的反光点进行量测。
验收程序:航摄执行单位首先要按航摄规范和航摄合同规定对全部航摄成果资料逐项进行认真检查,并详细填写检查记录手簿,之后根据航摄资料移交书和摄区合同规定,将全部成果资料整理齐全后,移交给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航摄委托单位代表依据规范和摄区合同规定对全部成果资料验收合格后,双方在移交书上签字并办理移交手续。
1.4 外业控制测量及调绘
1.4.1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像片控制点选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
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
b. 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c.
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或1.5cm,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
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 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大于1mm;
11
e. 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或4.5cm;当
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f.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全野外布点,又分为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和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 航线网布点 ? 区域网布点
? 特殊情况的布点,包括航摄区域结合处的布点、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水滨和岛屿的布点。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1.4.2基础控制点测量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可布设5\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
1.4.3像片控制点测量
1、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临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臵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臵中误差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临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
2、像片控制点的判刺和整饰
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平面控制点宜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0.2mm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像片控制点的整饰按规范要求整饰、注记和绘制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 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
12
3、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