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周代以冕服作为朝服。汉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黄、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时常黑色,服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腰系大带、革带,佩挂蔽膝、佩绶、佩剑,脚穿袜履。这种服装的等级区别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诸王戴远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绶颜色、长度、织法的不同。汉代的朝服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历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变革。
常服
常服是天子、后妃、诸王、百官、命妇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穿的服装。隋唐皇帝、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靿靴作常服。其等级区别有三:一是服色不同。天子一般用赭黄色或赤黄色袍,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二是革带带钅夸的质料不同;三是佩鱼制,三品以上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用银饰。以后各代基本沿用唐制,到明朝有所变化,皇帝用乌纱折上巾,黄色盘领官袖袍,前后两肩各有金织盘龙纹饰,玉带、皮靴。清朝皇帝的常服则有冠、袍、褂、带四部分。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规定。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特点是便利骑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五部分。穿用时,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外面罩上行褂,下系行裳。行袍又称缺襟袍,其颜色、质料、花纹随意选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式样是圆领、大襟、四面开襟、箭袖、有纽绊。长度齐膝,比常服袍要短十分之一,最大的特点是袍的右前襟比左前襟和后面要短一尺,以方便骑马,故称“缺襟袍”。行褂又称马褂,既方便骑射,又可御寒。其颜色规定是:皇帝及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内廷王大臣、扈从大臣等为明黄色,因而称为黄马褂;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官员为石青色。
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雨冠有冬雨冠、夏雨冠两种,用明黄色,皇子以下文武三品官用红色。雨衣的式样和质料有六种,有的是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袍,类似今天的披风,又有单
层、双层两种;有的是对襟带袖如常服褂,其中圆领的长与坐齐,加领的长与褂齐;有的是大襟端袖如常服袍,前加掩裆,其中圆领的长与袍齐,加领的长与坐齐。质料上用毡、羽缎作面的,用月白缎作里,多用明黄色领和钮绊。油绸制作的不加里,多用青色领和钮绊。皇帝的雨衣一律用明黄色,皇子以下到文武一品官、各省巡抚用大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用青色,雨裳的颜色与雨衣相同。
关于皇帝服装上的装饰,除了质料的不同之外,与他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帝王服装的装饰上,也就是从色彩、纹饰及佩物上体现出来。
关于色彩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装的三要素。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服装的色彩非常讲究,主要受正色、间色尊卑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人把青、赤、白、黑、黄五色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因此,青、赤、白、黑、黄五色一般来说是比较尊贵的颜色。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产生了用服色来区分尊卑的观念,以赤、玄(黑)二色为尊。但具体这五种正式中,又以哪一种为尊呢?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各朝代又不一样。如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是水克火了。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为尊,于是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仍然以黑色为主,汉文帝终生都是以黑色缯(纺织品)作为其常服的。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的时候,又服赤色冠服。到隋唐时期,黄色又成为帝王服装上的主要颜色,随后,发展成为帝王专用色,禁止民间使用。
此外,朱、紫也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服紫色。俗话说:“红得发紫”,也可说明紫色是高官显宦的颜色。
关于纹饰
帝王服装上的纹饰主要的是十二章纹,这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然而,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明帝根据有关典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