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学困生的正确引导
作者:布里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1期
摘 要:学困生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解释,一是绝对的学习困难,即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他所能提供的能力不能达到外界所定的标准和规定,该类学生往往有智力障碍。二是相对的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落后于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本文所讲的学困生是后者,即学习成绩所没能反映其能力所提供的潜能,而表现智力正常或较高,但学业成绩低下或一般。造成学困生“困”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学困生 教学 教育
一、教学体制下的,抹杀学生个性能力特征的陈旧集体教学模式。
二、缺少爱的呵护,即因学生很难赢得老师的关爱在同学中觉得低人一等,在家中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三、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少,精力少。 四、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五、学习方法不当。 六、父母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如何转化学困生“困学”为“乐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查阅,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要求,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兴趣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本文所讲的兴趣是间接兴趣,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采取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想要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他们,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作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由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听他所讲的课,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转“困”学为“乐”学。多次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勿在教学过程中瞧不起和冷落学困生,在情绪急燥时指责他、批评他,更不能挖苦他。这样会进一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善于鼓励,唤起信心,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哀大莫过于心死,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温暖,自尊和自信在这冷漠孤寂的环境下荡然无存,会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人生无目标。作为教师应多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多提善问,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耐心、热情的讲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从很小的成功中体会自己同样很有能力的,信心就油然升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抓住闪光点,矫正心灵,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
《学记》里有这样一句话“长善救生”是说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和短处。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师应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 4.低难度,强化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讲,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的教学。在教学中,指明学习语文课文的具体目标,要求学困生掌握运用一定词汇,会说基本的交际用语,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从而调动学习的兴趣。 5.传授方法,走出误区,给学困生打开知识的大门
学习方法是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要激发兴趣走向成功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中找到乐趣,有一些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把钻研难题当成学好一们科目的主要方法,而忽视最基本的东西。对这样的学生须改变他们认识的定势,提高成绩,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成绩才会有很大的进步。
6.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使学困生感到“我也是很棒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即使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要抓住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努力挖掘起内在潜力,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进教学形式,加强学法辅导并辅之以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等方法,打开学困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缩小成绩差异的目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