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题分类汇编100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顾土
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① , 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②。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清代纪晓岚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直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旧时代培育起来的人纷纷谢世,诗琴书画的个人传统日益没落,艺术内涵也渐趋衰微。至于笔记,好像五十多年前已近匿迹。
⑥从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具备起码的知识功底,诗写得再不济,也合乎基本的格律,也知道用典也明白骄偶也清楚哪里用了拗句,更分得出雅与俗;字写得再不成书法,也有笔力和规则,修养之气溢于一笔一画之中,规范之心聚敛于起承转合之内。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
⑦如今,文化的私人性是否依然存在,我很怀疑。
⑧读书已经不再是私人的事情,有人偏好替别人开列书单,而更多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指
引,倚赖市场烘托,才明白该读什么书,才知道应如何读书。网上处处充斥着读了一半或者尚未开卷或者干脆根本没读懂就已经急于发表的见解。
⑨尽管艺术成了热门,但无论是否职业演员,凡是会一门技艺的,都在拼命考级,一级一级攀升,而且个个喜欢比赛,人人爱好出头,曝光似乎才是最终的目的。艺术不再是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却成了炫耀、上镜、晋升的工具。
⑩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梁实秋曾经描绘过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两种人,一是写字的,一是办画展的。他说:“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 ?诗词似乎也不萧条,虽然更像顺口溜,还不如二人转,一看就是数来宝的根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甘藏拙,非要见诸报端、刊印成册、借此炫示才罢休。
?大概是历次运动的熏陶,什么大字报、批判稿、决心书、思想汇报,都要摆出来当众表演,以示忠心,结果养成了不知文化羞耻的习惯。以后,市场经济的猛然来临,已被严重损伤的文化涵养使人面对物质利益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时根本不知如何自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亮出来叫卖,什么内瓢都可以袒露出来与人争输赢。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全然裸露推波助澜,舆论更是为文化的公然贩卖喊好叫价,任何文化终于因为失去审视标准失去环境制约失去舆论规范而一律成了经营的道具。
?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文化,我总以为应该守住一点私人性,不然,就不是文化!
【注释】①在旗:隶属旗籍。②付丙丁: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1)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②关起门来,沏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2) 第①段中引用梁实秋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4)作者认为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就不是文化。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1)①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再现当年“我”的父母琴瑟和鸣、夫妻共乐的唯美画面;用词典雅,四言较多,有古典诗歌的美。
②“关”“沏”“坐”“靠”等细节描写,组成一个独自读书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文化的私人性
是一种文化享受。
(2)①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②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③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4)观点一:赞成。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观点二:不赞成。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文化人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文化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文化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一份子,创造经济价值。
【解析】【分析】(1)第一小题中“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展现了父亲和母亲和睦相处的唯美画面,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画面感很强,而且很唯美,“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舒解心怀”都是四字结构、用词典雅,有一种古典诗歌的美。第二小题中,“关”“沏”“坐”“靠”等是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自读书、乐在其中的场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很好的表现了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2)本题中,从文本“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概括: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从结构的角度考虑作用,联系文本“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以及下文“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可知,应用梁实秋的故事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结合文本“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可以概括为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结合文本“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以及“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可以概括为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结合文本“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