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一单元第一课时 20以内数的认识_冀教版

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评价

教材分析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学习”。本套教材把“学习评价”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在教科书上,贯穿于教学教学活动中。同时,每册的最后,把传统教科书中的总复习改为“整理与评价”。根据每册教科书应达到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通过具体素材,从知识与技能、问题与思考等方面进行整理与评价,帮助师生了解本学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学期的学习收获和体验,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本单元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对数以及运算的认识。 2.在观察比较重感受数学规律。 3.在拼摆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在分类与整理中感受其价值。

本单元数学活动有2部分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问题与思考。其中“知识与技能”部分共设计14道题,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查;“问题与思考”部分共设计9道题,对本学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两个方面目标的实现水平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交流本学期的学习感受,二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自信心等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评价,使学生全面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本学期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与评价,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有趣的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整理与评价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 1 页

难点:1.全面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巩固本学期所获得的知识。 2.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整理与评价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要突出结构性和关联性。

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如一起画“知识树”、一起“串珍珠”等,先让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了什么,将一个一个知识点写在一颗颗“珍珠”上或一个个“大苹果”上,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这些苹果挂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如何将这些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对所学内容的训练,要体现趣味性和针对性。

在期末总复习阶段,由于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而容易丧失学习的新鲜感。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另外,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归结为马虎、不认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20以内数的认识 课时 1课时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 1课时 认识图形(一)与分类 找规律 总计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第十一单元第一课时 2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100~101页(第1~8题) 2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以及比较大小等。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梳理这部分内容。教

第 2 页

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上习题,让学生独立动脑思考,动嘴交流,从而再次巩固加深掌握2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数位组成等知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创设及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喜欢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感受2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20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或花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生答各自生日日期)你们喜欢过生日吗?(生:喜欢)今天,亮亮在同学们的陪伴下过生日啦,大家想不想去给亮亮送去生日祝福?(板书:20以内数的认识) (课件出示亮亮过生日的情景图)

(学生纷纷送上自己的生日祝福)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求新知。

(一)数数、读数与写数。

师:亮亮谢谢同学们的生日祝福,同学们能帮把这些事物均用数来表示吗? 生1:有一张桌子,一个生日蛋糕,一把蛋糕刀......均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这些事物的数量。

第 3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