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的张力
作者:崔 艳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应该是正相关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导师管理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致使它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出现张力。要使二者趋于统一,必须对导师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关键词〕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目标;张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2-0140-05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更加依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而对导师实行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则是激发导师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现实中,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张力,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针对教师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也对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尤其不能忽视消极后果对高校发展的长远影响。例如,绩效管理制度的某些激励措施导致研究生导师的工作重心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这一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本文拟在对某校研究生教学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张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制度与目标之间的张力
二十世纪90年代,在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师工作绩效问题被提上了日程。1984年美国政府也将10月指定为全国质量月。80年代末,个别高校开始将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高校,但多数高校是在1991年到1996年期间,逐渐加入到对学校质量进行管理的行列中(Freed & Klugman,1997)的。从时间角度看,我国高校对教师工作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恰好跟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潮流。麦克弗瑞认为:教师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高质量的常规反馈,基于绩效管理的反馈,即使是负面的反馈,也比没有反馈要好(McCffery,2004)。负面的反馈也会对教师的工作行为产生一种鞭策性激励,会帮助教师目的明确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者认为,决定高校研究生导师管理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能反映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特点,能否将导师的工作内容与努力引导到实现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这一更为根本的管理目标上来。如前所述,虽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但为所在社会培养高级专业工作者,则是高校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更好地完成这种根本任务而发展出的派生功能。这种对高校组织核心目标的确认,不仅是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结论,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当前社会上对高校研究生扩招后培养质量的关注,就产生于对高校毕业研究生素质不太满意的现实。尽管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人们对高校组织核心目标的理解是正确的,国际范围内,高校加强对导师进行管理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但由于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管理的强化起源于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借鉴的是企业记件工资制度模式,所以有关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责任标准,很难在现时通行的量化教师评价制度中得到体现。如此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并不能使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必然的管理结果。管理制度和手段强化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张力,甚至导致组织目标置换,这是组织管理中的常态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生导师管理过程中应该保持警惕的问题。
二、 培养现状与目标的偏离
根据2004年至2006年对某校研究生教学状况的抽样调查,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培养这一高校核心组织目标的支持不够,甚至有所偏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而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些大学在设计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1.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有些培养单位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是视自己的师资情况而定,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课程,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却因为没有师资而被随意取消,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
2.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老化。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反映。不少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现象。有的院校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的课程设置雷同,体现不出不同的培养规格应有的差异性;有的院校专业设置两个名称一套课程;有的院校研究生课程是本科课程的重点重复;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偏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特点不明显;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追求课程的大而全,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教学内容相互重叠,同时有些必要的内容,却又存在遗漏的问题。有的研究生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不思进去,在业务上无所用心,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前沿,不能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反映到课程内容之中。对以上种种问题,许多研究生深表不满,但又缺乏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
3.研究生自主选课权力小。许多院校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着选课权力过小的现象。由于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学院不能给研究生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课程。尽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时,把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但实际上研究生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为除了必修课外,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并不多,甚至一些工科院校的文科院系给研究生提供的课程数量刚刚满足其学位要求的学分数量。
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研究生对课程给予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2005年对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状况”的抽样调查中,调查对象对所学课程总体评价不够理想。研究生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及其方法的满意度不是很高。“不太满意”的研究生占62%;“很不满意”的研究生占18%;“比较满意”的学生占20%;感觉“很满意”的学生为零。总体来看,对课程不满意的研究生的数量超过了被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 (二)导师指导不力
现实中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由于招生人数连年增加而被戏称为“大本科”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十人的情景并不罕见;一个导师带十多个研究生更不稀罕,这种现象使得课堂上下师生个体之间的心理交流阻隔重重,从而导致“导师不导”、“导而不力”的状况。研究生连年扩招,深刻地改变了大学校园里的学术生活,改变了导生关系,也改变了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扩招后的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明显增大,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导师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生人数的增多,加大了导师的工作强度,导师与每一个研究生个人之间的交流频次明显减少。所以,导师指导力度下降是其必然结果。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其本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成果而并非教学水平。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些都使得研究生的导师们几乎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上面,而对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则没有过多的要求,仅是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己。所以,一些老师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并没有放过多的精力。的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导师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以此为由贻误教学、误人子弟。更何况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数是自费读研,他们所花的代价比过去公费读研的学生要大得多。研究生有理由、有权力要求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提供给研究生们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是导师们应尽的职责。
(三)研究生对导师的整体素质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