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高二期末交班考试模拟(一)
历史试题
(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 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 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4.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20 进口火柴(万罗) 2383.58 2097.34 2062.07 1559.43 1334.08 848.43 新厂数 10 9 4 8 3 23 厂均资本额(万元) 4.92 3.30 1.42 5.47 0.66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5.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 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6.阅读下表——“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判断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时间 1900年 1906年 1930—40年代 事件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在前门大棚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A. 该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B. 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经常有穿着改良旗袍的女子和穿着中山装的男子出入茶店 C. 20世纪三十年代,安徽商人非常重视广告宣传,表明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 D. “张一元”企业此时不可能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以促进产品销售 7.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8.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