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班级 小组 姓名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 2.能力目标
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2)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生物的俗名活动
(1)材料准备:准备好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的图片,比如:马铃薯、西红柿、
甘薯、月季等。
(2)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对图片上生物的叫法,并了解其他
国家对这些生物的叫法。从而让学生清楚俗名存在的弊端。
(3)总结生物俗名的缺点:由于世界上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相同,
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相同,这样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
的许多困难。 二、生物的学名
(1)学名创立的必要性:由于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
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
(2)学名的创立: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
法。
(3)双名法的组成:属名+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就象人的姓名一样,属名相当于人的姓,种名相当于人的名。 (4)学名的优点:统一了动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 三、生物的分类 1.尝试分类
观察课本P112页的图14-4,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可从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1)从结构形态方面:动物、植物、微生物
(2)从生存环境方面:水中的、地面上的、空中的、土壤里的 (3)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的、可药用的、可观赏的、可使人致病的 2.科学分类
为了方便研究和鉴别生物,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分析,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最高的单位是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单位的级别越高包含的种就越多。
(1)生物分类的单位有哪些?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为课本上是
从大到小排列的,此处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 (2)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3)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理解?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请仔细想一想,除了植物的名称,上面一般还写了分类单位中的哪一个等级?
以我们人类自己为例,我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表中“猫、桃、小麦”在各分类单位的位置,根据问题看书思考,讨论,表述交流,互相补充,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给动物分类
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科学家根据它们体内有无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4.给植物分类
地球上的植物大概有30万种。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特征,可以将它们分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主要类群。
学生活动:观察P116页的各种植物,根据它们的特征,给它们进行分类,完
成植物分类图。
课堂练习:《同步练习》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