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3章系统题库与答案

(5)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剩下的部分。 DPI=PI一个人所得税 综合相互关系如下: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PI-个人所得税=DPI

16.[解析]四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个部门的经济,即在三部门之外增加了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也叫开放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大都是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要正常循环,除保证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要素市场和政府收支均衡外,还必须保证国际收支均衡,即国际收支大体相等。

对于四部门,即把国外部门引进来以后,依据同样的道理,我们知道,按照最终产品的归属,有:

GDP= C+ I +G+ ( X –M) 按照销售最终产品的资金用途,有: GDP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消费+储蓄+税收+对国外部门的转移支付 =C+S+T+K, 于是,我们得到:

C+I+G+(X-M) = C+S+ T+K, 化简可得:

I+G+ ( X-M) = S+T+Kr 或者:

I=S+(T-G)+(Kr+M-X) 进一步地,我们把上式写成: I=Sp+Sg+Sr

这里,SP是个人部门的储蓄;Sg是政府部门的储蓄,即预算盈余;Sr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即本国的贸易赤字。 需要注意的是,本国对国外部门的转移支付跟本国进口一样,形成本国的赤字压力。 17.[解析]目前,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生产法又称增值法,是从生产各环节中创造的物品和劳务价值人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人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得到新增加价值,相加获得GDP的一种方法。

(2)支出法。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的方法。该法核算的GDP等于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和国际部门的净出口之和。可由表1-1表示。 表1一1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1.消费支出 2.投资支出 3.政府购买 4.净出口 (1)耐用品支出 (1)固定资产投资 各级政府购买物品(1)出口(+) (2)非耐用品支出 (2)存货投资 和劳务支出 (2)进口(-) (3)劳务支出 (3)收入法。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包括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间接税、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等。因此,按收入法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理论上来讲三种方法计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其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 GDP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方法 支出法 收入法 生产法 特点 分析角度 使用角度 分配角度 生产角度 指标实质 经济主体支出总要素所有者报酬总和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额 增加值之和 要素构成 C, I, G, X-M 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各部门的增加值 折旧、间接税净额 目的 分析总量变化和分析总量变化和分配比例 分析总量变化和生产比使用比例 例

五、计算题

1.假设某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国内生产总值6 000亿元,总投资800亿元, 净投资300亿元,消费400亿元,政府购买1 100亿元,政府预算盈余300亿元,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2.设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它们在2008年和2010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 所示。试计算:

(1) 2008年和2010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2008年作为基年,则2010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3)计算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10年价格比2008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 2008年产量 2008年价格(美元) 2010年产量 2010价格(美元) A 25 30 B 50 60 C 40 50 D 30 35 E 60 70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某农场主支付15万美元工资给农业工人,种植了100吨小麦卖给一面粉厂,售 价20万美元。

(2)面粉厂支付10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了一批面粉卖给面包店,售价50万美元。 (3)面包店支付20万美元工资给面包师,烘烤出一批面包卖给消费者,总售价是10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o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4.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1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820,政府预算赤字是40,消费是760,贸易赤字是20(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五、计算题

1.[解析](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GDP-(总投资-净投资)=6 000-(800-300)=5 500(亿元)

(2)根据支出法核算的GDP=C+I-}G+NX有: 净出口= GDP-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6 000-800-400-1 100=3 700(亿元)

(3)政府预算=政府税收-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因此,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1 400亿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税收+政府转移支付

=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5 500-1 400=3 100(亿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消费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 100-400=2 700(亿元)

2.[解析](1) 2008年名义GDP=∑产品当期价格X当期数量=3 X 25+15 X 50+12X40+10X 30+4X 60=1 845(美元)

2010年名义GDP=∑产品当期价格X当期数量=3. 2 X 30+16X60-14X50-11X35--5X70= 2 491(美元)

(2) 2010年的实际GDP=∑产品基期(2008年)价格X当期数量=3 X 30+15 X 60+12X50-10X35+4X70=2 220(美元)

(3) 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2010年名义GDP/ 2010年实际GDP =2 490/2 220=112. 2 %

可见2010年价格比2008年价格上升了%

3.[解析](1)由于面包是最终产品,其价值为100万美元,因此该社会GDP为100万美元。

(2)小麦种植阶段新增价值20万美元;面粉制造阶段新增价值30万美元,即50万美元-20万美元=30万美元;面包制造阶段新增价值50万美元,即100万美元--50万美元=50万美元;三个阶段共增值20+30+50=10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15+10+20=4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20-15)+(30-10)+(50-20)=5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算的GDP为45+55=10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算的GDP是相同的。

4.[解析](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C=820-760= 60亿美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 Sg ,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

则为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40。

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出口,在本题中为20,因此I=Sp+Sg+Sr=60+(-40)+20=40亿美元。

(3)从GDP= C+ I+G+ ( X -M)中可知,政府支出G=1 000-760-40-(-20)=1 220亿美元。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均衡产出

2.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3.棘轮效应 4.乘数效应 5.引致需求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7.税收乘数

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9.平衡预算乘数 10.相对收入

1.[解析]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AD=AS)时的产出水平。

2.[解析]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例,用MPC或β表示,β=△c/△y,或β=dc/dy。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用APC表示,APC=c/y

在一般情况下,c=α+βy,所以APC=c/y=(α/y) +β所以有APC>MPC,随着收入y的增加,两者会越来越接近。

3.[解析]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很难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短期内消费的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其习惯效应较大,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类似于只能单方向转动的棘轮,故称为棘轮效应。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4.[解析](1)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消费、政府支出等变化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例如,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首先这100亿美元投资会以工资、利息、利润等的方式成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β=0. 8,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这100亿美元的收入增加会使人们消费增加80亿美元,这80亿美元会再成为一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些收入再导致消费增加,如此反复,最终会使收入增加100+80+64+···+100 X 0. 8\亿美元。增加100亿美元投资,使收入增加500亿美元,这就是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就是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它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

向有关,本例中投资乘数大小为5。

(2)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的增加幅度。

5.[解析]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在众多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同时,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而消费可以近似表示为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用公式表示为c=α+βy。其中,α为消费者为满足基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而引致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是功际消费倾向β和收入y的乘积。

6.[解析]所谓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kg=△y/△g,kg一般为正值,也与投资乘数相等。

7.[解析]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y/△t,Kt一般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着税收的增加而减少。

8.[解析]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Kty=△y/△tr,Kty一般为正值,表示收入随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增加。

9.[解析]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10.[解析]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杜森贝利提出的,消费者的消费并不是完全由收入决定,它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棘轮效应)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示范效应)的影响,所以是相对决定的。其要点包括:

(1)从长期来看,消费与收入维持在一固定比率上,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函数。

(2)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容易随收入提高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习惯,使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3)根据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群消费水准的影响。因而短期消费函随社会平均收入提高而整体向上移动。

二、判断题

l.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而边际消费倾向减小,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2.政府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但税收和转移支付则是通过它们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间接影响总需求。

3.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储蓄的增加都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 4.边际进口倾向越低,自发性投资变化对均衡产出的影响就越小。 5.考虑一个封闭经济,边际消费倾向为0. 8,所得税税率为5000,假设投资£为外生变量。如果政府支出g增加100,那么产出y的变化为500。

6.根据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其他条件相同,消费数量与人们的寿命成反比。 7.市场总需求取决于价格和总收入,但与收入分布无关。

8.投资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的交互作用使国民经济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9.在每一收入水平上意愿投资额的减少会减少总需求,但总需求的减少小于投资额的减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