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朗读的关系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就拿写作来说。不让学生诵读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的诵读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

总之,注重朗读,让朗读焕发迷人的光彩,一定会使学生有更大地收益,一定会使语文教学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 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8。 【2】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3】吴康,《语文教学通讯》,《情读,语文教学之灵》2004第4期13页 【4】程惠云,《课程教材教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社,2002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6】《教材教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7】《教育论文集》2001年第1期

【8】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浙江省浦江县檀溪中学 黄建红 邮编:322208

手机:13735790223

电子邮箱:hjanhxq@163.com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