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及意义

(1)在于逐步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为每一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探索建立校本特色的网络德育模式的作用。

(2)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品味与魅力,使德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和发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探索网络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和谐互动机制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

(2)探索网络环境下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目标。 (3)网络环境下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内容。

(4)探索网络环境下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途径、方式方法。 (5)探索网络环境下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评价体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方式已在国外普遍开展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毕竟国内的信息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外不可同日而语,加之文化差异与地域特色,决定了国外在此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但无法取代我们的研究。

从国内情况来看,在部分中学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而未能发挥家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中的应有作用,此类的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理性思考的

多,实践研究的少。不少学校也开发了家长学校网站,但这类网站与其他同类网站一样,只是将原来传统环境下的家长学校信息电子化。

四、本课题可能的突破之处: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网络德育模式。

(2)在网络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实施网络德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都将整个过程中受益,达到多赢的效果。 (3)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成为德育活动创新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我们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针对学生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而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德育要敞开思维的大门,要走进由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现实、未来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五、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对象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思路:

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现状,建设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队伍,开展网络环境下针对性的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架构网络环境下德育模式。

3.研究对象: 各班级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人员结构

课题组所有成员对教育改革都非常投入,通过研讨和反思,努力提高对德育的认识。这也显示了课题组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担当课题研究的重任。

2.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将定期请老师给予指导,随时调整我们的

研究方案,以使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确保在预定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成果。

课题组所有成员一致认为,有老师的指导,有课题组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在组长的带领下一定能顺利完成该课题研究。

七、课题组成员概况及分工

组长: XXX(全面策划、分工、监督实施) 组员: XXX(实践研究)

XXX(实践研究、资料整理) XXX(课题阶段计划、总结)

八、主要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

(1)组织学习小学德育相关系统理论著作。

(2)利用网络、图书阅读等途径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近几年小学生德育方面的成果,以及他们内在的相关联系等等。

(3)组织课题申报,确认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提出课题研究计划,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活动。

(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2.实施阶段

(1)根据实践调查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总规划和阶段计划,制定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

(2)学习有关理论和先进经验,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及相关调查。 (3)组织组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德育现状。

3.总结阶段

(1)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反思、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2)梳理整理相关资料,提升理论和经验推广,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验收。 (3)召开研究成果总结会,向学校领导汇报科研情况,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学。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认识成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