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黄岩实验中学 解林红

摘要:创新教育依据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相信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能够成为人才的人来培养,而课堂则是学校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再发现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数学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近几年来更是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创新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思想。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更加进步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与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资源有限,创造无限?。

创新教育依据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相信人人具有创造力,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和情感等的特点,实现传递性、再造性、主体性、未来性、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施教者本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优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能够成为人才的人来培养。通过分层、分类、分段的教育方式,创设出适应不同学生的教育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变补短教育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创新教育。

我国现行的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厌学现象普遍,学习能力低,适应能力差等严重问题。而教师则习惯于更多地注重灌输知识,强调规范化、模式化而忽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观念上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不能摆脱被动地位。另外,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教学与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忽略了教会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联想和合情推理。例如,许多学生在几何证题中不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辅助线而不作那样的辅助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而不用那种方法。他们习惯于就题论题而不会探求命题的推广形式或特殊形式,因而不能对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有益的探索。他们由于受教科书中定理、例题等的严格逻辑推理形式的限制,缺乏对所证命题是如何提出、证明思路和方法以及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等

的问题的积极思考,缺乏尝试、猜想、假设等创新思维形式的系统训练。

毋庸讳言,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告诉?、轻探索,把教材当?教条?。忽视甚至压抑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形成与凸显的现象较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吉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开发。学生求异、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潜能受到扼杀,创新的?火花?被无情地扑灭。学生?唯书(教材)?、?唯上?(教师的?理性霸权?)、?他主学习?与模仿几乎成为学生学习的全部,使得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变成‘句号’?(尼尔〃波斯特曼语),逐步沿着?高记忆力,低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一目标表明,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比升学更重要的公民素质,如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等。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数学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渠道。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学生。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学生的?再发现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再发现式?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真正创造发明的高度。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创造性思维对于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能产生的,特别是对于学科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现行初中数学教学陈旧、落后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更多的开拓型人才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特征。创新意识就是人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新问题、新观点、新结论、新方法等而表现出来的动机、兴趣、态度与意志,它是创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能力是?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创新能力是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发明活动的本领。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和数学教育,使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而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求新求异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其实质和核心是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以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为前提,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一个人能否有所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取决于他有无创新意识,取决于他

的创新意识是否强烈。因此,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产生创造性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创造性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更进一步激发、强化创新意识,从而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决不是仅仅面向几个尖子学生。它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并不是少数人或者是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因此,创新性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当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设臵多样化的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乃至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来正确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的不可替代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取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只有承认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完成教学任务。

(三)渗透性原则

是指在数学知识教学中不直接明其所指,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有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创造性思维动机,培养创新能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构成了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不可能替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只能通过在具体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结构是贯彻好渗透性原则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挖掘渗透内容。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它们隐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从数学知识中挖掘和提炼,如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