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考试必胜小法宝!!

环境工程微生物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2. 芽孢:部分杆菌和极少数球菌体内产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3. 菌胶团:由共同荚膜包裹的细菌的集合体。

4.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外壁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5. 菌落:将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经过迅速繁殖而形成的很多菌体凝聚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合体。

6. 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 选择培养基:利用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种化学物质。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8. 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它是一类既有已知化学组成物质,同时还加入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成的培养基。

9.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有能与某一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种相区分的培养基。 10. 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大多数一样细菌的培养基,由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称其为基础培养基。

11. 质粒:独立于核物质之外的独立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12. 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再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 13. 共生关系: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甚至相互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

14. 降解性质粒:携带有分解或降解难降解化合物为简单化合物或无机物的酶系基因的质粒,叫降解性质粒。其可赋予宿主细胞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能力。 15.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16. 温和噬菌体: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而世代传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 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成为溶源细胞。

18. 溶源性现象: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同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而后同步复制分裂的现象。

19. 噬菌斑: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胞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省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程度适当的噬菌体悬浮液后引起斑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反复进行感染过程,宿主细胞的菌落就一个个的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做噬菌斑。

20. 空斑:原代或传代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噬空所形成的斑。 21. 基团转位:通过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使其在细胞中始终维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保证这种物质不断沿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 22. 生长曲线:将少量细菌纯种接种到一种新鲜的,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分批培养,定时取样计数。以细菌的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坐标上各点成一条曲线,即生长曲线。

1

考试必胜小法宝!!

23. 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装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

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24. 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细胞占一定数量后表现出的菌种数量下降的现象。 25. 底物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含有高自由能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26. 氧化磷酸化:好氧微生物在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 27. 光合磷酸化:光引起菌绿素或叶绿素逐出电子,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偶合ATP的过程。

28. 好氧呼吸:是指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氧气)存在时,对底物的氧化过程。它是一类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照常规方式脱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氢,同时底物氧化释放出的电子也经呼吸链传递给氧气,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与脱下的氢结合和成水,并释放能量。

29. 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30. 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转化成氨(铵)的过程。

31. 硝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32. 反硝化作用:是在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氨或气态氨的过程被称为反硝化作用。

33. 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为硫元素,再进而氧化成硫酸,这个过程称为硫化作用。

34. 水体富营养化:富含硫酸盐和某些形式的氮素营养使水中水藻过量生长,藻类和随之而来的异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氧,使水变质的现象。 35. BOD:生化需氧两。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36. 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之后,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可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这种现象叫做水体自净。

37. 可生物降解性:是指化合物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及其难易程度。

38. 共代谢作用:一些难降解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作为碳源或能源物质被生物利用,当环境中存在其他可利用碳源或能源时,难降解有机物才能被利用,这样的代谢过程叫共代谢。

39. 生物降解;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

40. 生物转化:是生物通过多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41. 好样活性污泥:由好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和有机和无机的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絮状体。

42. 土地处理系统:是将一定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至土壤,灌溉农田草地和森林,并凭借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是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43. 驯化:利用代污水处理对微生物种群进行自然筛选并使微生物对物质逐步适

2

考试必胜小法宝!!

应的过程。

44. 酶:是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45.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

46. 营养:是指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与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47. 新陈代新:是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48. 生长因子: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小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必须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

49. 生物吸附:微生物细胞表面通常有-SH.-COOH,-OH,能与金以络合,配位的方式结合,使金属吸附到细胞表面,这种现象叫生物吸附。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2、芽孢:部分杆菌和极少数球菌体内产生的圆形或椭圆型的抗逆性休眠体。 3、菌胶团:由共同荚膜包裹的细菌的集合体。

4、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5、菌落:将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经过迅速生长繁殖而形成的很多菌体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细菌的集合体。

6、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选择培养基:利用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种化学物质,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得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8、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有能与某一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9、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它是一类既有已知的化学组成物质,同时还加入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成的培养基。

10、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大多数异养细菌的培养基,由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称其为基础培养基。

11、质粒:独立于核物质之外的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12、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物或改变其它条件,从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13、共生关系: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工,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

3

考试必胜小法宝!!

以独立生存。

14、降解性质粒:携带有分解或降解某种难降解化合物为简单化合物或无机物的酶系基因的质粒,叫降解性质粒。其可赋予宿主细胞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能力。 15、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宿主细胞的生长而传代下去,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称作溶源细胞。

18、溶源性现象: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同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而后同步复制分裂的现象。

19、噬菌斑: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胞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再感染点上进行反复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20、空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所形成的斑。

21、基团转位:通过对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时起在细胞中始终维持较低的浓度从而保证这种物质不断沿浓度梯度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 22、生长曲线:将少量的细菌纯种接种到一种新鲜的、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分批培养,定时取样计数。以细菌的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坐标系上各点成一条曲线,即生长曲线。 23、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24、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细胞占一定数量后表现出菌种数量下降的现象。 25、底物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含

有高自由能的中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26、氧化磷酸化:好氧微生物在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 27、光合磷酸化:光引起菌绿素或叶绿素逐出电子,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偶合 ATP的过程。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