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 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2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隐者群体的两个特点: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先秦时期的隐者群体大体都是较高道德操守的文化人,他们洁身自好,甘愿清贫,主张返朴归真,顺人之性,过一种自然主义生活,反对心计与伪诈。

(二)不与当权者共事,心怀救世之高远情怀:隐者群体看似出世,实则心怀救世安民之志。春秋时代,天下纷乱,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时局抱有忧患意识,隐者群体对当时的黑暗一方面深有洞察,另一方面又觉得无力改变现实。他们不愿降志屈节,便隐姓埋名。不过远离社会不代表脱离社会,隐者隐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志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实他们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对于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而言,投身于政治与在政治圈外影响政治的人都是需要的。在春秋战国那种时局下,反而是站在局外影响政治的隐者群体显得更为重要。政治中权术往往会混扰人的视听,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隐者正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冷眼看待社会的一切,时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们的内心是热的。正是由于他们志向高洁,所以在目睹了社会那么多黑暗后,才走上了看似消极隐退的道路,但又时时发出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声音。他们身处局外,故能冷静分析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坚决对抗当权者,故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由此可以对隐者群体作出如下的判断: 他们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有学识和安邦定国之志,但不幸遭遇乱世,对现实极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