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2最新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

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难点:体会平面图形有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分类、整理

教学内容: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

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 1)

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

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

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

完全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 2) 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16-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

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 3) 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

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学做风车。

(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 2) 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 (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

P27 风车图。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作业

折一折、剪一剪。自己做一个风车送给好朋友。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7-

( 1)

(2)

(3)

( 4)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 12 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手画)

4、完成教科书 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性。

6、提问: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

形?用 2 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如果这

2 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么摆吗?你

还有什么新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 P29 练习六第 1 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 P29 练习六第 1 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四、思维训练: 小明说,今天是 10 月 24 日星期四, 下周罩 10 月 30 日,他说的对吗?上周四是几月几日?上周三呢?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能过拼、摆、剪对过去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了更多的认识,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8-

1、重点: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 100 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

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

100 以内的物体个

100 以内数

数,懂得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

地读、写 100 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

100 以内的物体个

数。

2、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 100 根、橡皮筋

10 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看小黑板回答问题:

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 ) 20 是( )个十组成的

-19-

5 个一和 1 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 17

2、出示第 31 页图。

提出问题:

( 1)上面有几个小朋友?( 4 个)

(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

100 只,有的说比 20 只多得多 ,, )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 新授课。

1、教学例 1。

(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

10 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

10 根捆一捆。

。 10 个一

是多少?( 10 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

9 根,现在一共是几根?( 29 根)

( 30 根)潢 10 根又要捆一捆, 现在一共有几捆?

教师:大家数到 29 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

(3 捆)

(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

10 块)拿 3 排木块是多少块?( 30 块)再加 2 块呢?( 32

块)接着再加 3 块现在一共是几块?(

35 块)

( 10 捆)

(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 30 根小棒是几捆? ( 3 捆)如果加入 7 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

10 捆是几根小棒呢?( 100 根) 10 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 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

如 29 后面是 30,39 后面是 40,, 同

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

1 个 1 个地数,还可以 10 个 10 个地数, 10 个十是多少?( 10 个十是 100)

2、教学例 2。

(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

35 根小棒,看谁拿得快( 3 捆又 5 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 (强

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

个别数。

( 3)做课本第 33 页例 3 上面的“做一做” 。

让学生独立做, 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 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 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 3。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