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2)01-0056-02
知识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则是批判性思维。生物教学中,学生是否善于进行批判性思考,是决定他们能否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能否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核心所在。所以批判性思维理应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1 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调查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某高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分别随机选取300名同学。其中女生150名、男生150名,年龄为16-19岁。 1.1.2调查工具
采用批判性思维倾向测量表,该量表是在Facione等发展的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基础上经过本土化修订而成,适于理解,信效度满意,内部一致性较好,且统计方便,此量表是目前常用的中文版本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测量工具。量表的70个条目分别测试批判性思维的7个特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
度。每一特质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正性条目30个,负性条目40个。量表总分70~420分,≥280分表示具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维倾向,≥350分表示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倾向,0.05);7个方面的特质从强到弱均依次为求知欲、开放思想、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寻找真相;男女学生7个特质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求知欲得分最高表明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和鼓励,他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在寻找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3个方面的特质得分均小于40分,即为负性表现,表明高中生寻求真相的诚实度和客观性、系统地再组织知识的能力较差,被动接受知识的成分较重。教师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去教,大部分学生觉得没必要去反思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教师近年来已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改进,但因为长期教与学的习惯或学生等原因,仍主要以简单的给予与接受的过程,创新受到限制。如果缺乏批判,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可能给创新提供机会。 表2表明有67.3%的学生有正性批判性思维性格,仅2.0%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在7个特质中,求知欲强的占37.3%,而有59.3%、47.3%和40.7%的学生的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分未达到最低认可分。总体来说高中生学习欲望较
强,获得知识和相应技能的潜力较大,但在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特质还有待加强。只有批判性思维的7个特质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在学习、实践中主动、习惯性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特殊时期,批判性思维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走向良性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1)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教师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着本份传统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学生个性受到压抑,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成为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促进师生、生生的对话,甚至辩论。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转变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日益凸显,在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
与学生的思维共振。为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流动。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都以主体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以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与默契,从而形成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多向交流的活跃气氛。通过对话可以暴露学生知识与思维方面的不足、错误和局限,进而针对学生的问题中的疑点、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对话。学生参与对话,意味着学生要分析、思参、解答问题,并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和反省,从而使学生批判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利用生物科学史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从中可以看到无数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翻开生物史,可以看到生物科学研究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逻辑推断、检验分析、交流评价,否定错误等,通过不断批判,合理扬弃,尊重事实,不断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发展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例如:1809年拉马克关于生物的进化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思想,无疑是对当时还占上风的神创论的批判与否定。到了19世纪,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取得的资料;对拉马克的一些旧观念进行否定,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
地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被认为是19世纪三大自然发现之一。今天,又有科学家对达尔文的一些观点进行修正,提出现代生物进化论。
(4)倡导质疑。质疑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是一种以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质疑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