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最新教案

案公诉的案件,公诉案件是不允许私了、和解、撤诉的。自诉案件是由法院直接立案审理,不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不需要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案件。在自诉案件中,当事人双方如果和解了,是可以撤诉的。影片中村长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公诉案件,而公诉案件是不允许私了、和解、撤诉的。

(3)接着请学生讨论问题:②如果你遇到纠纷,是愿意“私了”还是“公了”?说说你的理由。

(4)在讨论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P89第一、二节正文和“链接”内容,了解诉讼的含义及其种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类型)。

探究活动九:管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9--90活动框中的案例和P90“链接”,围绕问题:“同样是民告官,为什么法院有的受理,有的不受理?小关应该向哪个法院起诉?”展开讨论。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案例涉及到怎样打官司的问题,即打官司的程序:主管与管辖问题,我国各级法院及其受案范围、管理权限是不一样的。依法确定各级或同级法院之间受理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活动称为管辖。

(3)法院管辖的范围

法院管辖的范围

管辖类型 最高人民法院 级别 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 地域 管辖 内容规定 管辖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省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市影响的案件 管辖绝大多数的普通案件 “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多以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 多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另有立案管辖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4)起诉、受理、一审程序

61

探究活动十:一审程序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0正文和第一个活动框中的流程图,对起诉、受理和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教师点评归纳,强调法律程序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对法律程序的敬畏感,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5)立案

刑事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它是以立案为起点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名词点击,了解立案的含义。

(三)证据——诉讼的灵魂 1、证据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2、举证原则 探究活动十一:借钱

(1)阅读教材P90活动框案例,讨论、回答问题:小玲借钱给朋友明明是事实,法院为什么不支持她呢?

(2)教师归纳,首先告诉学生证据就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然后指出:因为小玲证据不足,法院无法支持她。在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当事人败诉的原因是由于对证据规则的误读或缺乏证据意识。法律是靠证据说话的,我们所说的打官司,说到底就是打证据。证据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和笔录。

探究活动十二: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1)教师讲述案例“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原告甲诉称:甲与乙向来比较熟悉。1997年9月16日,甲出差住进乙工作的旅馆时,乙邀请原告到他家吃饭,并向甲提出借款5000元买东西。甲第二天即把5000元人民币借给乙,乙书写了借据。1998年2月,甲向被告乙索要借款时,乙以种种借口予以推辞。之后,甲多次向乙索债,未果,起诉到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乙立即归还借款。原告提供的证据有书面的借款条复印件一份,并称该借条原件已丢失。被告乙辩称:乙承认向甲借过5000元钱,并留下过借据。但1998年2月甲找到乙还钱时,乙无钱偿还,提出用其摩托车来抵债,甲表示了同意,于是乙的摩托车作价5000元归甲所有,以偿还5000元借款;同时从甲手里要回了借据,并予以销毁。因此,借款已经偿还,不同意再给付甲5000元借款。审理中,双方各持己见,争议较大,但都无法提供其他证据。

(2)各组学生聆听后讨论,教师总结:

举证责任的主要功能在于,如果提供不出证据,当事人要承担败诉风险。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应就有利于自己的事实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在本案中,

62

原告应当首先证明的事实是:被告确实向原告借钱5000元。由于原告举出了借款条的复印件;而被告也承认曾向原告借钱,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这时提出证据的责任就转移到了被告一方,被告主张了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借款已经偿还”,那么就必须就此提出相应的证据。如果被告不能提出,应判被告败诉。

为了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诉讼活动中的举证原则,指导学生看教材P93正文,并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三种诉讼的举证原则

诉讼种类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板书设计:

举证原则 谁主张,谁举证 举证倒置 谁主张,谁举证 备注 原告举证 被告行政机关举证 司法机关举证 63

课堂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思考归纳本课所学知识,强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课后作业: 《学习指导》练习题

教师备课教案

64

年 月 日 星期

授课题目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授课时数 2 1、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理解教学目的 及 要 求 守法的意义。 2、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重点 及 难 点 提 问 内 容 教学方法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 2、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 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及参考书 教师教学用书 授课内容:见教案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导入新课:

6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