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人性的解读-最新资料

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人性的解读

一 引言

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戴·赫·劳伦斯无疑是一个十分耀眼的明珠,在其四十五年的人生中,他创作了七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游记以及诗歌。他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等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恋爱中的女人》更被西方文学界称之为劳伦斯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主要描写了两对男女朋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使用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压抑最终导致人性的畸形,以及人性在这种环境中的畸形做了全面的剖析。作品字里行间都深刻表现出劳伦斯对人性尤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深刻探究,展现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才华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解读。 二 作品对人性的解读探析 1 人性中所含有的对爱的美好追求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主要写了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的一条明线在于描述了处于恋爱中的年轻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另外,作者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同性之间的朦胧的爱(如杰拉德与伯金)。

(1)男女朋友之间有爱

小说主要以两姐妹作为主人公,描写了两姐妹不同的恋爱体会以及情感经历。作为中学教师的姐姐厄秀拉美丽温柔,作为艺术家的妹妹古德兰颇具才气,这对姐妹在参加一场婚礼的过程中分别遇见了伯金以及杰拉德两位主人公,由此,这两对年轻人展开了充满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是小说全文的重要主线,这条线索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小说在对人性中爱的一面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主人公所处的悲剧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人性拒绝以悲剧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在已经发生的大灾大难之前,人性仍然向往拥有一个小小的栖息之所,仍然拥抱着小小的希望,这些都能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在小岛一章中,伯金先对一艘小船进行了仔细的修补,接着和厄秀拉划船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岛之上;厄秀拉折了两只纸船,载着伯金投到水中的菊花花瓣于水中自由漂流,菊花和纸船都象征着新生以及希望,同时承载了有情人的爱。劳伦斯认为,在工业文明扭曲人性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用爱的“诺亚方舟”帮助迷茫的人们渡过现实的铁流洪水,渡过现实中充满腐烂气息的陈旧的世界,去对抗暴力迫害、谋杀、仇恨死亡等,去寻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人性。 (2)同性之间有爱

在一次谈话中,杰拉德的母亲同伯金的一段谈话别有深意,母亲说杰拉德在很多方面十分出色,但是他基本上没有朋友,真希望他能交上一个朋友。伯金其实也知道杰拉德需要朋友,伯金

自身也十分渴望拥有一个值得交往一生的同性朋友,这也是对小说后面伯金提出三角婚姻及星式均衡两性关系的暗示和伏笔。伯金向杰拉德进行了暗示但被拒绝。

劳伦斯在一战期间将这部小说定稿,因此小说中也反映了战争中人们心灵遭受的创伤,小说总体在描写人性时充满灰暗阴森的色调。在小说中,死亡、腐朽、解体等字眼时常出现,另外,小说中也不乏充满希望的句子以及暗示,如百合花代表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纯洁的一面,作者描写了死亡之河中也能长出百合花,即是最好证明。小说中对人性中“爱”的表达与作者本身的经历分不开,作者从小跟着母亲生活,所以他具有一定程度的恋母情结;另一方面,他对女性产生敬畏失望情绪,所以他又对同性之间的友谊与爱充满向往。作者在描写两位男主人公时,从他们的亲切握手、赤身搏斗不难看出来,男主人公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微妙暧昧的边缘性,这也使作者在小说的描写进展中,暗示了这样以天然的人性必将受到资本主义工业的压抑、压制,为后文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 2 劳伦斯的人性自我观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对劳伦斯以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深化,其主要通过心理分析以及象征手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影响下的文明在扭曲和摧残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两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反省,小说的整体风格较为悲观,基调较为灰暗,对资本主义下的现代文明辐射

人们精神造成“荒原”的现实社会充满厌恶、绝望。

在完成这部小说的创作后,劳伦斯自己也发出了“这本书让我充满恐惧,我想到了世界末日”的感慨。若将这本书看作一部充满启示意味的悲剧著作来解读,那么作品中的主人公之一杰拉德无疑成了这个悲剧故事中的主角,古德兰与杰拉德之间的毁灭性爱情是直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同时在工业文明影响下,他异化的人性、扭曲的人格是最终将他推向毁灭的本质原因。 在劳伦斯的小说中,他的人性自我观是全部小说最重要的中心主题。对劳伦斯而言,所谓的人性自我就是一种结构化了的、多重性的自我,是能够与非我进行互动的一方,这里,非我可以是社会,可以是其他人,甚至可以是自然中的任何物体。劳伦斯认为,人性中含有两种自我,他所接受的就是较为稳定的、老实的自我,也就是与社会和空间紧密相连的“自我意识”;而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是一种“同素同质”的自我,涉及到了人的感官。劳伦斯还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我就需要在这两种自我之间做到互相结合、保持平衡,不然的话,则会造成人的自我的压抑与分裂,非我与自我是互相依存的双方,自我的实现要与外界中包含的非我达到独立又统一的平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提出的星际平衡理论。

《恋爱中的女人》的主题在于揭露资本主义机械文明下,处在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人性被压抑和扭曲,完整的人性被摧残;人们在生活、经历爱情的过程中,从肉体、精神都被异化,变成“非

人性”,人们因此长久地生活在悲剧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作者试图在这样的人性悲剧世界中找寻人类的精神乐园,探索人与人之间最为理想的关系,如男女之间的纯爱关系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死亡和黑暗笼罩世界,异化、分裂的人必须时刻面对无奈的死亡现实。因此,在解读这部作品主题时,只能将其放在充满毁灭和死亡的世界中,从劳伦斯的战争经历以及创作理念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 劳伦斯在对自我与非我的毁灭关系进行阐述时,着重将其展现于文中人物对非我的占有和支配上。在文中,劳伦斯为读者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人们的异化本性被彰显和放大,朴实的人性渐渐消失,人们迷失了自己,精神出现荒原。在人性异化的描写中,杰拉德成为了机械工业文明中精神荒芜的“工业文明乞儿”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洞悉生命的现代主义著名作家,劳伦斯在客观冷静中写下了关注人性、弃绝人命的鸿篇巨制《恋爱中的女人》。在这部以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作品中,无论劳伦斯本人对此类“趋于死亡的人物”持批判或者赞美的态度,本身就透视出了在当时压抑人性的年代和特定的社会氛围下,劳伦斯对人性、生存本质的深刻揭露和探索。在劳伦斯眼中,对虚假的生存的否认是为了达到真实生存,他甚至认为“通过彻底的‘毁灭’”,新的人性才能在纯粹中诞生。

3 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提高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自我认知的结果上产生的,一旦这种意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