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

作者:杨蕊娥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9期

【摘要】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校本历史课程的开发进行的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探讨。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 “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 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甘肃省通渭县历史人文底蕴厚重,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给本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程资源。本校自践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以历史学科课程“二次开发” 为着眼点, 充分整合通渭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 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立足“知行意合一”, 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赵亚夫教授认为“一个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目标,便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 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 可能会对使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 感到乏味。而乡土历史资源为学生所熟悉, 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远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间的距离感, 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以乡土历史资源《温馨通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乡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文化遗产, 使学生全面了解通渭历史, 逐步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法、发现法、体验法、对话法和考查法等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 进行选题、搜集、整理、研究, 最后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温馨通渭》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历史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通渭在华夏大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树立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历史使命感。 二、立足课程“二次开发”, 选择课程内容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 与学习者发生互动, 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 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通渭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 哪些内容可以引用?怎样进行整合?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 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 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学主题和内容研发课程资源。

如政治史模块: 结合通渭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情况。结合《红军过境通渭》拓展和深化长征历史, 将学生置身于长征历史的大课堂中,有利于发扬光大长征精神。

如经济史模块: 通过“集流工程惠及万民”,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从通渭“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体现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文化史模块: 东汉通渭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与东汉五言诗; 通过“通渭人家墨香浓” 看通渭书法家与中国书画的演变等等。 课程的“二次开发”, 实现了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高考应试的有机整合, 在尊重学生基础的前提下, 实现了“以学定教”。 三、立足“学以致用”, 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立足“学以致用”, 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 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社团,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 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 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 走访历史遗址, 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途径三: 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 研究侧重从“是什么” 向“为什么” 过渡, 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 进而做出评价。 四、立足“自主发展”, 完善评价体系

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体验、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立足“自主发展” 的原则, 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活动探究过程的评价, 主要通过平时活动记载, 包括: 出勤率、学习态度、主动意识、合作意识等评定,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总结性评价是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辅导专家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