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奉新县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调查报告
[摘要]
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习惯差的现象在当前城乡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该研究主要通过对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归因,总结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初步提出改进这一现状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科地位、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过程监督、开辟劳动基地、制定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也是我们赶超世界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的“生存教育”,表明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劳动力素质。
然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造成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偏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城镇学生劳动环境的局限,造成了劳动训练条件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90%的学生回到家不洗衣服、红领巾等;四、五年级有76%的学生不会做饭。在我校不久前举行的自理能力测试中,有一名四年级的学生花了20多分钟才把线穿过针眼。五年级的四名同学进行洗红领巾测试,结果把许多洗衣粉放进倒满水的脸盆里。在随后举行的洗盘子比赛中,好多同学盘子洗好了,自己的衣服也湿了。这些事例证明,现在孩子的自理、劳动能力确实令人担忧。乡村学生也并非几十年前的“泥孩子”,他们的劳动观念淡薄了,劳动技能弱了,劳动习惯也不尽人意。种种迹象表明,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开展调查的,通过对城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出一些适合城乡小学实际的劳动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研究时间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 2、调查对象
调查以县实验小学(城镇)和赤岸小学(乡村)为主,同时对冯川镇一小、二小、柳溪乡中心小学也进行了有选择的调查。 3、调查方法及结果
对学校的师资、设施、劳动基地等情况主要采用书面调查法(见附后调查资料)。对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情况主要采用听课、个别交谈、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结果如下:
(1)师资情况(五所学校共查教)
(2)2003年11月,对实验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段随机抽取30名学生进行了生活自理情况的前测,结果如下:
2003年12月初,对赤岸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也进行了生活自理情况的前测,结果如下:
(3)教研活动情况
不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大多以语文、数学等科目为主。城区学校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也适时地开展一些音乐、体育、美术、常识等学科的教研活动,而生活与劳动课除教研室组织的全县性教研活动外,学校几乎不自行组织。学校没有生活与劳动学科组,许多老师上了几年的生活与劳动课,但从没学过教学大纲,根本不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注重的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4)学生劳动能力调查
2003年11月,对实验小学126位六年制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劳动能力的检测,结果如下:
对赤岸小学四年级的73位学生进行了劳动能力的前测,结果如下:
4、调查结果分析 (1) 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各校对生活与劳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安排课务时,将生活与劳动课作为搭配课,生活与劳动课的安排主要采取“填”的办法,哪位老师的周课时量不足,就搭给他。从调查中看出,该课主要是班主任或年龄偏大点的老师兼而代之。学校每学年生活与劳动课任课教师不断更换,导致学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稳定,更不利于教师系统的掌握学科特征。 由于忽略了生活与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校对生活与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很随意,教师不备课进课堂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 加上生活与劳动课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费时、费力,组织比较麻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中就难以体现生活与劳动课的学科特点,平时缺乏教研意识,不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前面提及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本身主观上的不重视,平时很少化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因此,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把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过大,缺乏教研意识,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在其他学科中练就的教学能力来促使生活与劳动课教学的发展。如许多教师在上制作课时,前半堂课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堂课则是学生机械重复老师的操作,依样画葫芦;上生活知识类课文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授”,学生“受”的教学方式,照本宣读。课堂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设备、劳动基地简缺 乡镇学校教学设备奇缺,城区学校劳动基地缺乏,这也是造成生活与劳动教育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教学要求,该学科教学需要大量的劳动器材,必要的教学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但由于学校经费,投资方向等种种原因,使老师的教学成了无米之炊,上课只得照本宣科,劳动实践成了一句空话。如教材中有关种植劳动方面的劳动技能的形成,就必须要有实践场地,让学生亲手种植、栽培、护养,在一系列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种植的技能技巧,否则,便失去了教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又如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家务劳动内容,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4)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能力和习惯方面的障碍还来自家庭教育。台湾著名学者孙观汉先生曾说:“中国传统的教导是这样教育学生的:理想的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手不释卷,动手的事情是下等人做的。”现在,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希望孩子成“才”,父母往往不辞辛劳地包办了所有家务活,使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点在城区学校的学生中反应特别明显,做家务劳动的机会很少。偏颇的家庭教育不仅消解了有限的学校劳动教育效果,而且还不自觉地铸就了孩子不爱劳动的习惯,不珍惜劳动成果。更由于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缺乏生活上的正确引导,注意孩子物质的奖励,忽视艰苦教育,使很多孩子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
三、改进对策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并已付诸实
践。
1、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这是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落实本课题实验的关键。由于生活与劳动课教师没有正规培养渠道,现任教师又都是由其他学科大教师兼任,对生活与劳动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有一个熟悉过程。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科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及《劳动教学》、《劳动心理学》、《思维与动手》等文章。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和大纲,帮助教师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使教师对本学科的特点、教学规律有一初步了解。同时,把生活与劳动学科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地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带动整个学校的生活与劳动教学工作。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学生掌握初步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课教学必须以学主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过去,学校劳动教学中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少,机会少,只是在课堂内看图学技能,所以,学生无兴趣,也培养不出技能。通过课题研究,课堂上变换了教学程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积极构建创造性劳动教学模式。 3、全面考核,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是手段,目的在于通过考核评价,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的目的。教学中提倡体现差异性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核。 具体做法是:
(1)把教材内容归为三大类,每大类再分若干劳动内容。 (2)评价要求:
A: 家务劳动一栏:主要由家长用“评语法”对学生在家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习惯、能力作简短的评价。学生为劳动情况作小结,家长写评语。 B:社会劳动:若学校组织的劳动由评定小组作评价;若自己参加的公益劳动由社区或合作组织作评价。
C:学校劳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做好老师总评。
(3)评价标准: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ˇ”了解、掌握劳动内容和一般的制作方法。
“△”需家长或老师督促、帮助才能完成任务,质量一般。 “☆”能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创新能力。 4、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基地
劳动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赤岸小学积极利用乡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开辟菜地、桔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实行分班管理。同时与乡村农户做横向挂钩,建立生、农劳动示范基地;在校内继续设置“小厨房”、“洗衣房”、“手工陈列室”等教育阵地。实验小学由于地处县城中心,劳动基地相对较少,但学校已充分挖掘资源,建立相应的基地,每班负责管理一块花圃,分班轮流管理校食堂的“生态猪栏”,开设假日劳动小队,参加社区劳动等,尽量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在其他乡村学校利用周边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在教材中补充了一些生农合作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
四、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