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6页《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运算定律,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许多问题的解决中都要用到它。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而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加法这两种运算之间的规律,变式较多,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简洁;通过计算说理,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已有的经验和具体运算,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初步学会用猜测、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知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实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意义,归纳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

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

生:我爱吃苹果,也爱吃西瓜。

师:对!我们可以把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也可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达。比如“我爱看科技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科技书和故事书。”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分配现象——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教材第26页例7)

提问: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①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②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追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学生解答后汇报。

预设:我是这样列式的:4x25+2x25。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我是这样列式的:(4+2)x25。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4x25+2x25,(4+2)x25。 4、分析解答,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说一说每一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x25+2x25是先求出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4+2)x25是先求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再求出25组一共有多少人。 (2)比较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

预设:两个算式结果相同,都是等于150。

追问: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教师板书:(4+2)x25=4x25+2x25。

学生读算式:(4+2)x25=4x25+2x25。 (多读可以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师:观察这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异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相同的是:结果都相同,左边和右边都有4、2、25这三个数。不同的是: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时,我从例题入手,引出等式(4+2)×25=4×25+2×25,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实例。接下来,先把学生引到“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三、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1、学生举例体验。

师:(4+2)×25=4×25+2×25,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巧合呢?(不是)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2、投影展示并板书3个学生的例子。

师:你怎么知道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追问:这些等式如果不用计算,你能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3、观察板书,发现规律。

(1)先看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先算出两个数的和,再乘以一个数。) (2)再看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先分别算出两个数相乘的积,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3)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在数学上焦作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能写得完吗?(不能!)那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6页填写在书上)

教师板书:(a+b)×c=a×c+a×b。

想一想:a×(b+c)=a×b+a×c(投影展示学生的填写)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子并观察后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P26做一做,判断订正。(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1)56×(19+28)=56×19+56×28 ( ) (2)32×(7×3)=32×7+32×3 ( ) (3)64×64+64×36=(64+36)×64 (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