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2至64页。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奠定基础。本课从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了解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学生已经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一些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认识。而对固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了解又甚少,因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气体又摸不着看不到,所以学生不容易观察,对其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容易理解。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体验液体、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简单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ESE)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2、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如铁轨接缝等)。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
1、实验材料:瘪乒乓球、开水、烧杯(一套);烧杯、铁架台、冷水、火柴、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金属球、铁环)、酒精灯(一套);烧瓶、气球、热水、烧杯。完全相同的未开封的可乐两瓶(其中一瓶用冰箱冻成冰)。
(二)学生:(学生实验材料共5套,预计分5个小组进行实验)瘪乒乓球、开水、烧杯;带链的铁球、刚好能使铁球通过的铁环、酒精灯或蜡
烛;热水、烧杯2只、已经充少量空气的气球、使气球刚好通过的铁圈;酱油、橙汁、白酒、醋、水各1瓶,烧瓶(带孔的橡胶塞)、玻璃管(红墨水、蓝墨水)。 五、课时安排:
考虑到问题的连续性,视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本教学设计将先完成引入和活动3,然后完成活动1、活动2,1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个瘪乒乓球,谈话:一位同学在打乒乓球时,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怎么才能让它再完好的鼓起来呢?(鼓励学生想办法)
(当学生想不到好的办法时,教师可提示利用开水、水杯解决) 2、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用开水将乒乓球烫起来。(学生会感到很新奇)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瘪乒乓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喜爱的乒乓球运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科学是身边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是自己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初步感知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二)思考探讨,进行猜想:
1、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瘪乒乓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进行大胆合理的猜想。(板书课题: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2、将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与小组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