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课的心得体会
经过这几周对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到Java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验课上,我们完成多个实验,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从认识到熟悉,而后到能够自主运用。通过对Java的了解,我发现它确实有很多方便之处,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实现了代码重用和代码扩充,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学好Java语言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都尽力理解java编程思想、掌握基本技巧,尽量学到最多的知识。
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描述实际问题的程序化解决方案的关键技能,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实际中,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验中,我们理解理论课上的知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多次实验后,也让我看到了现在学习的一个很大弱点:只听不练,永远不会熟练运用;空记技巧,忽略思想,会在多变的习题中十分无奈。
Java思想:Java是一门面向对向语言,他定义一切都是对象
面向对象,就是面对现实;
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对象,他们有分类,就产生了“类”; 他们有不同,类和类之间的不同,使用类来区分; 同一个类中不同的对象的区别,使用成员区分。
所以,面向对象的内部逻辑是分类。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就象数学上的一些概念,如:空间、群、环、域等
原始的编程思想就象古典数学,人们只在一个集合上探讨问题,没有系统的方法(即运算)定义,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的一种混乱局面,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于是近代数学向公理化发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除了在限定论域(即上面的集合,面向对象也有此概念)外,还在此论域上加进了一套通用的、公认的运算(方法);集合加上集合上定义的运算就构成了数学上的空间、群等,在计算机领域里,就变成为“类”。这种集合上定义了操作的东西利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这使得人们讨论问题时都在给定集合的运算能力上下工夫,即有通用性可事半功倍。
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就要想近世代数的分析思想,首先要确定“论域”,即工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对象”,然后要分类处理,把隶属同一类别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做成一个集合),定义他们之间的运算性质及可以进行的操作,这样就构建了一个类,当然以后用到这个类的对象时都要通过已经定义了的操作来完成各项功能,这就是常要求的类的“类的成员变量要通过共有函数来操作”。
我想真正的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不应该是编程思想,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才对!
我的理解:
1、将分析过程为抽象的过程:简言之:分成多个小问题(组成部分),
直到无法再细;
2、对每个对象(小问题)进行分析,抽象,提取处共同的内容(数据成员和操作方法),
3、有相似的对象的,构造基类;再有基类派生出各个确定的对象(小问题);
4、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操作这些对象的过程。
我的理解: 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将要处理的‘问题’抽象成一个或多个‘事件’ 找一个地方使用我的智慧
1。了解系统的功能。列举出它的对外接口,即对于使用者来说它有什么功能。把这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对象。
2。环境。系统不是运行在真空中的,操作系统等外部环境都可能会影响它。所以把环境也作为一个大的对象。
3。内部。在系统的内部,一般都比较复杂,一般的做法是规定一个粒度,枚举出该粒度上所有的物体。比如说人体,如果在器官的粒度上,就有心,肝,肺。而小于该粒度的物体(或称对象),比如血细胞,就忽略,作为其它物体(或称子系统的内部对象)。
4。子系统。不断缩小粒度,沿用步骤1~3,直到不能再抽象为止。 5。无形的物体。一个完整的互连的系统需要许多无形的物体,比如消息等了,一般这样的对象比较难发现。当你发现各个子系统无法正确合作或理顺关系时,试着加入一些辅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