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X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学科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X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而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X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X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X&P公共社会学:传统社会公共学、有机公共社会学。有机公共社会学直接与工会、社团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联系和交流,不受媒体的阻碍。最基本的任务是,保护社会免受商业化和官僚化的侵蚀、加强市民社会内的沟通交流,那么由于私有化、市场以及专制政府的介入,这项任务变得更为艰难。

X社会学的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X社会的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最基本的要素。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X&T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概念:人口指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助餐点总体。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人口两个属性:自然、社会属性。二、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3类: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定: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不均匀性。三、环境,功能: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启迪作用。

X文化的特征: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创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比如石头不是文化,用石头做出来的石器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是文化;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是文化,人的大脑不是文化,大脑创造的思想是文化)、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吃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么吃是文化)、共享性、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

X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单独能够发挥功能、作用才是文化特质)。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

X&T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X文化冲突、文化采借

X&T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X&T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X&T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X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库利认为自我有三个阶段:1、我们察觉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我们领悟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米德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主我、客我。

否认人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X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X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5、角色失败。 X社会互动基本形式: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多)

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合作。 X个人空间理论由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社会存在4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这个空间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这是亲密者之间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2、个人距离,为熟人和朋友保留的,有某种亲密关系,但要有一定的限度。3、社会距离,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比如会晤等一些交际场合;4、公众距离,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X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2、拟剧论;3、常人方法学:发明人是加芬克尔,是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

X家庭的结构类型:1、核心家庭(工业化社会后),一般指由一堆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传统社会),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3、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4、其他家庭,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

X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社会化的功能;2、社会选拔的功能;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4、知识技术创新的

第 1 页 共 7 页

功能。潜功能: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2、减少就业压力;3、社会控制的功能。

X福特主义,指以泰勒制原则(一种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业管理方法)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特征:1、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造成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2、劳资双方成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消费。3、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促进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

X后福特主义,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后福特主义采用灵活化的机器设备和具有广泛数量技术的劳动力组织生产,其特征是:1、灵活的专项化生产;2、减少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3、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数处理的转换;4、劳资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X失业,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5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换工作);2、结构性失业(XXX倒闭,遭时代淘汰);3、周期性失业(金融危机);4、季节性失业(农业、旅游业);5、残余性失业(无就业能力)。

X&P中国传统农村的消遣和现代社会的消费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农村以“消遣”为中心,而资本主义早期则以生产为中心,后期演变为以消费为中心,从而进入消费社会的时代。

X消费的社会学理论: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2、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

X社区概念: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所著《社区与社会》中阐述。

X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 X同心圆理论,由美国学者伯吉斯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过渡区(贫民),第三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教高级住宅区,第五环高级住宅区。

X扇形理论,由霍伊特提出,观点:城市土地使用模式具有相对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相互排斥;居住区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各自在城市的不同位置按不同方向向外扩。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环境受到中心区和轻工业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则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楔形延伸。

X多核心理论,由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认为城市并不总是只有一个中心区,可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中心区。 X人文区位学之后的发展理论

X中国的社区研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和许世廉主持的清河调查,社会学家李景汉和晏阳初的定县调查。 X现代城市社区生活的特点: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X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城市。

X“推—拉”理论,雷文斯坦《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

X城镇化的类型:1、同步城镇化;2、过度城镇化;3、滞后城镇化;4、低度城镇化;5、逆城镇化。

X城市群研究:1、田园城市,由英国霍华德在《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中提出。2、组合城市,英国的帕特里克·格迪斯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美国刘易斯·芒福德继承了格迪斯区域规划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由法国勒·柯布西耶提出。5、城市群理论,戈夫曼《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6、城乡融合区,麦吉。

X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至今)加速发展阶段。

X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X偏差行为的负功能:1、干扰正常是社会生活秩序;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X偏差行为的正功能: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3、有助于社会预警;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 2 页 共 7 页

X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X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特征、标志。社会问题作为一类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非社会现象的标志是它的社会性、文化性、普遍性、特殊性、群体性和复杂性。

X结构性的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失业、贫困、老龄化、城乡差距、社会福利、劳资纠纷、腐败、环境污染、教育不平等、种族、民族、恐怖主义等。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X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式、全面性。

X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自然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X社会变迁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冲突;3、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4、文化的发展与传播;5、观念的改变;6、人口状况的改变;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X当前全球化的表现: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4、信息全球化;5、政治的多极化;6、文化多元化。

J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是社会学的创始人,1、把社会学当作一门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2、科学的分类,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秩序”和“进步”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4、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5、孔德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

J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著有《资本论》。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观点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赫伯特·斯宾塞的理论为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中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第二,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它的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第三,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少为社会造福”。社会进化论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的特征是它的强制性,后者的特征表现为像商业自由交易一样的个人自由。将进化的过程简化为“积聚”和“分化”,社会进化存在着矛盾,但基本上是平稳的和进步的。

J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1、理解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所谓社会行动,就是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的互动与共同行动。对社会行动者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科学的最终目的必须是对个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和逻辑性说明。2、社会行动类型。第一,目的一手段合理性行动,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体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第二,价值合理性行动,是通过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自身价值,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第三,情感性行动,取决于行动者情绪状态的行动;第四,传统性行动,受传统根深蒂固的习惯所引导的行动。3、理想类型。理想类型并不是指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4、科层制理论(官僚制),是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J&X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研究社会问题、重视第一手资料)关注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学术成就有4个方面,第一,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第二,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第三,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第四,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J塔尔科特·帕森斯代表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其中AGIL功能(规范性社会结构:经济规范、政治规范、

第 3 页 共 7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