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

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晴最亮。

三和尚对明于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

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 →② →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 所以明子出师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 理由。

(1)①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②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③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2)①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3)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4)该题分层赋分。 ①应该是明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②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跟班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2018浙江宁波中考)(17分)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本文主要写了“十排的先生”的遭遇: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答案:

(1)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

(2)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

(3)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4)

第一层:仅从单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

【示例1】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 【示例2】十排的先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 第二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联。

【示例】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十排的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十排的另一位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站起来,影响了他人看戏。 第三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且关联。

【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