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施工规程

中建

华筑

和冬

国季

行施

Specification for Winter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JGJ104—97 混一混混混电暖负硫混混一1.1

铝凝凝凝

棚温酸土凝、

盐质

量土一

土土凝

热原

法养

制工般

凝般材

料热

加法蒸

养热和

、综汽

施护

及土

土规搅

拌合

、蓄养

运热

护凝工法施检程规

工查

工定输法

养法土浇

筑护

程 定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1.1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及以下时,不

5.0N/mm2

注: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 1.1.2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C时不得小于4.0N/mm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C

5.0N/mm2

1.2混凝土冬期施工应按本规程附录B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热工计算。 1.3混凝土冬期施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最小水泥用量不使

应用

矿少渣

于硅

300kg/m3酸

,泥

水时

,灰宜

比优

不先

采应用

大蒸

于汽

养0.6护

。 。

注:1.大体积混凝土的最少水泥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强度等级不大于C10的混凝土,其最大水灰比和最少水泥用量可不受以上限制; 3.本规程所称的水灰比,普通混凝土系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掺混合材)重量之比;轻骨料混凝土系指水泥的净水灰比(水不包括轻骨料1h吸水量,水泥不包括掺加的混合材)。 1.4拌制混凝土所采用的骨料应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及其他易冻裂物质。在掺用含有钾、钠离子的防冻剂混凝土中,不得采用活性骨料或在骨料中混有这类物质的材料。 1.5采用非加热养护法施工所选用的外加剂,宜优先选用含引气成分的外加剂,含气量宜控制在2>—4>。 1.6在钢筋混凝土中掺用氯盐类防冻剂时,氯盐掺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1>(按无水状态计算)。掺用氯盐1.7凝((

3的

在下列情况下,不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用氯盐: 土2)蓄

水)露池处天等

的于结

构在水或高

湿位经

度升常空

气降受

雨环部、境

中位水

使的淋

的用

的结结结构构构

; ; ;

(1)排出大量蒸汽的车间、澡堂、洗衣房和经常处于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的房间以及有顶盖的钢筋混

(4)有镀锌钢材或铝铁相接触部位的结构,和有外露钢筋、预埋件而无防护措施的结构; (5)与含有酸、碱或硫酸盐等侵蚀介质相接触的结构; (6)使用过程中经常处于环境温度为

60°C

以上的结构;

(((混当二

79

))11

使电

用解)

冷车预,超原新

拉间

钢和应浇

混45°C材

筋直

或接力

冷靠混表应

拔近

低直凝

碳流

钢电土

丝源结层

塑应运

的的

结结构

构构

; ; 。

(8)薄壁结构,中级和重级工作制吊车梁、屋架、落锤或锻锤基础结构; (10)直接靠近高压电源(发电站、变电所)的结构; 1.8模板外和混凝土表面覆盖的保温层,不应采用潮湿状态的材料,也不应将保温材料直接铺盖在潮湿的

凝加、

土热混表温凝面度土

凝时加土,热

应进搅

铺行拌

一温、

料力输

薄核和

膜算浇

。 。 筑

1.9整体结构如为加热养护时,浇筑程序和施工缝位置的设置,应采取能防止发生较大温度应力的措施。

2.1混凝土原材料加热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当加热水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对骨料进行加热。水、骨料加热的最高温度应符合表2.1的规定。当水、骨料达到规定温度仍不能满足热工计算要求时,可提高水水

到泥

100°C品525

,种

水及525达

泥标

得号

与 80°C

以 合上

的 水

水 直

接 骨 接

触料

。 2.1

拌合水及骨料加热最高温度(°C) 标号低于

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 80 60

号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60 40 到

使

标号高于及等于应

使

2.2水加热宜采用蒸汽加热、电加热或汽水热交换罐等方法。加热水使用的水箱或水池应予保温,其容积2.3砂加热应在开盘前进行,并应掌握各处加热均匀。当采用保温加热料斗时,宜配备两个,交替加热使用。每个料斗容积可根据机械可装高度和侧壁斜度等要求进行设计,每一个斗的容量不宜小于3.5m3。 2.4拌制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防冻剂为粉剂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当防冻剂为液体时,应先配制成规定浓度溶液,然后再根据使用要求,用规定浓度溶液再配制成施工溶液。各溶液应分别置于明显标志的容器内,不得混淆,每班使用的外加剂溶液应一次配成。 2.5配制与加入防冻剂,应设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应严格按剂量要求掺入。使用液体外加剂时应随时测定溶液温度,并根据温度变化用比重计测定溶液的浓度。当发现浓度有变化时,应加强搅拌直至浓度保持均2.6

匀直

, 拌落

式为

为使 机

用 机

前 型

运 搅

拌式

入 止暖 机

容棚 积内

存 (

放 表L

)。 。 2.7

2.7搅拌混凝土时,骨料中不得带有冰、雪及冻团。拌制混凝土的最短时间应按表2.7采用。 拌制混凝土的最短时间(s) 混<=3 强>3 强注

度自

cm)

<250 250—650 >650

135 180 225 90 135 180 135 135 180 90 90 135 积

2.8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用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 2.9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和覆盖的保温材料,均应按本规程附录B进行热工计算。当不符合要

2.10冬期不得在强冻胀性地基土上浇筑混凝土。在弱冻胀性地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基土不得遭冻。如果在非冻胀性土地基上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在受冻前的抗压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1条要求。 2.11分层浇筑厚大的整体式结构混凝土时,已浇筑层的混凝土温度在未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不应低于2°C。采用加热养护时,养护前的温度也不得低于

2°C。

三、混凝土蓄热法和综合蓄热法养护

3.1当室外最低温度不低于-15°C时,地面以下的工程,或表面系数M不大于5m-1的结构,应优先采用蓄热法养护。对结构易受冻的部位,应采取加强保温措施。 3.2当采用蓄热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综合蓄热法养护。当围护层的总传热系数与结构表面系数的乘积式

KM中

50—200kJ/m3*h*K

冷构护b——

层系却

的范围时,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间表的数

,平总

均面

传宜气

温系

热按

且数系表

应(数32

(采低

-12°C

Tm,a>1/b*ln(KM/a) (3.1)

Tm,a——

结围、

M——K——a

m-1),5<=M<=15;

kJ/m2*h*K); 用

系数a、b值 表3.2 水泥品种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 系水

250 213 0.131 164 0.110 104 0.116 300 251 0.136 178 0.112 125 0.118 350 289 0.141 193 0.115 148 0.120 400 327 0.146 208 0.118 171 0.123 450 366 0.151 224 0.122 194 0.126 500 405 0.157 240 0.126 216 0.130 550 443 0.162 256 0.130 236 0.135

3.3综合蓄热法施工应选用早强剂或早强型复合防冻剂,并应具有减水、引气作用。 3.4混凝土浇筑后应在裸露混凝土表面采用塑料布等防水材料覆盖并进行保温。对边、棱角部位的保温厚度应增大到面部位的土四4.1方温杂框梁

度 后

再混

合凝2—3

倍。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应防风防失水。

继土

续蒸

汽护

到养

4.1

。 法

3.5采用组合钢模板时,宜采用整装整拆方案。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N/mm2后,可使侧模板轻轻脱离混凝

数量

kg/m3) a b a b a b

混凝土蒸汽养护法的适用范围应符合表法不现

易浇均简匀梁架桁

、述预板

梁、

特、框

点板架结梁

、结 地

适下构

基,

用础墙构框

的规定。 范

围道柱

等等

混凝土蒸汽养护法的适用范围 表4.1 棚罩法 用帆布或其他罩子扣罩,内部通蒸汽养护混凝土 设施灵活,施工简便,费用较小,但耗汽量大,

、、

蒸汽套法 制作密封保温外套,分段送汽养护混凝土 温度能适当控制,加热效果取决于保温构造,设施复热模法 模板外侧配置蒸汽管,加热模板养护 加热均匀、温度易控制,养护时间短,设备费用大 墙、柱及内部通汽法 结构内部留孔道,通蒸汽加热养护 节省蒸汽,费用较低,入汽端易过热,需处理冷凝水 预制

4.2蒸汽养护法应使用低压饱和蒸汽,当工地有高压蒸汽时,应通过减压阀或过水装置后方可使用。 4.3蒸汽养护的混凝土,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最高养护温度不超过80°C,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可提高到

85°C。但采用内部通汽法时,最高加热温度不应超过

60°C。

4.4整体浇筑的结构,采用蒸汽加热养护时,升温和降温速度不得超过表4.4规定。 蒸汽加热养护混凝土升温和降温速度 表4.4 结

m-1)

°C/h)

°C/h)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