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
近几年随着城市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民工问题的凸显,中央越来越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但是从目前国家层面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似乎仍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首先,目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家都看到的显性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农民工工资容易被拖欠;第三,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农民工子女就学难以在城市得到有效保障等等。其实,就根本上而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都属于自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同时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生活困难(包括疾病)等问题时,基本上没有任何机构能帮助他们有效维权,只能依靠他们自己解决。
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
第一,建立农民工劳务服务组织,最好能够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劳务输出公司,具体负责技术培考、技术核训、工作安排、民工社保等工作,使其在农民工的就业中其主导作用。其运转资金由政府出。当然,培训费用也可以作为其资金来源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农民工通过和劳务公司的劳动合同与劳务公司发生部属关系。
第二,建立工种考核机制,实行单一工种的级别制,在按相关行业要求实行考核,考虑到民工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以实际操作技术考核为主,关键是要凸显出农民工的实际工作水平。单位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发放工资。用人单位直接将工资汇入劳务公司提供的民工账号,如果发生工资拖欠则由劳务公司出面负责交涉,为民工维权。
第三,
农民工在城市的医保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可以由劳务公司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与当地重点医院签订医保使用合约,确保医保基金的正常使用。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医保资金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第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不宜纳入到城市教学体系中。原因有二:第一,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繁重,对子女的照顾相对缺乏;第二,教育最好能保持一贯性,农民工工作地点不固定,必然致使子女也跟随其反复转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安排在老家是合理的选择。
第五,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力支持农村建设,使农业尽早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使农民的生活早日得到有效改善,使大量的人口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
二、如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经济增长放缓、许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寒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专门通知,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的号召,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手: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补贴,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给予基本生活费补助;继续并扩大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实行加分优惠,自愿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可以“户口不迁、来去自由”;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平台。
各高校应一手抓教学改革,一手抓就业指导;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就业帮扶。通过主题化活动、基地化依托、网络化促进、项目化资助、多样化激励、社会化实践、规范化培训、专业化辅导,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接受创业知识教育,接受创业技能培训;开展舆论引导、心理辅导、活动指导“三导”活动,力促毕业生就业。改革培养模式,着力使“教育产品”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的呵护培养,为学子们走向社会提供了本领,奠定了基础。
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人才引进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寒流,各企业要通过校企战略合作、举办招聘会等,为学子就业拓宽渠道。企业树立“为人才搭建舞台,让理想不再流浪”的理念,主动出击,深入各高校招贤纳士;与此同时,各类培训、中介服务机构适时推出“破冰工程”,为大学生“强筋壮骨”、导航服务。
各部门单位积极推出大学生优先就业政策,拓宽渠道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就业,乡镇、农村也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锻炼岗位。
大学生就业事关全局、涉及长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关爱,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信、自立、自强。当前,“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说明,我们大学生还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解放思想天地宽,转变观念出路多。农村基层、中小企业、西部地区、自主创业??这都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支点,不能等,不能观望,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发掘。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
第一,制订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环境,如一些地区出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办法,明确环境工作目标,明确管理职责,追究环境污染事故责任;
第二,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 第三,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
第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四、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钥匙。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政绩观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和人民,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牢固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以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会以个人的进退荣辱为怀。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保官、升官和发财、享乐,就必然会以敷衍塞责、虚与周旋、草率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之类的东西。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短期的政绩,甚至是“败绩”。
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观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GDP才是真东西、硬东西。因此,他们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已经导致不少严重后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既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创造出新政绩。
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观转变为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这几个方面的事情干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如果只管局部不管全局,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只管经济不管社会,只管人的眼前利益不管自然生态,即使某一方面暂时“上”去了,最后还是会掉下来,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或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